作者: 听风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4-11-01 16:37:41
状态: 完结
字数: 6.38万字
阅读人数: 6.6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朕死了。朕这一辈子,只做错了一件事。朕误听小人谗言,杀了朕的护国将军。朕的国家就此衰落。当朕再睁开眼,竟端坐在朝堂之上,耳边传来一声疾呼:“皇上,护国将军谋反罪证确凿,论罪当诛啊!”朕惊坐而起,一脚踹出去:“去你大爷的!”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
第四章2024-11-01 16:37:41
【原文摘录】
朕惊坐而起,一脚踹出去:
“去你大爷的!”
1
朕这是回来了。
朕的护国将军公孙荼在朝堂之上,指着朕的鼻子大骂:
“竖子,误国害民!”
朕的文武大臣一拥而上,义正词严:
“兀那老匹夫,欺君辱君,妄图谋反!”
而朕,刚被气晕过去。
朕头次发现朕那情深义厚的老丞相王雎,说话声音竟这般刺耳。
朕刚活过来,就被他那劈了叉的老嗓子叫的耳朵差点聋了,心也吓得停了下来。
见朕又要晕,王雎一下子扑上来:
“陛下,陛下,您怎么了?太医!!!”
“太医”两字直接把朕的魂刺了个透亮。
朕一下就清醒了。
“咳咳,朕没事。”
王雎忙给朕顺气。
他年纪大了,倒是拼上了老命,生怕朕这个与他君臣相知四十载的君死了。
可是朕也老了,丞相你的老鸡爪子能不能轻点?
朕的心都要拍出来了。
太医再一次姗姗来迟,王雎终于不拍了。
一众文武大臣们争先恐后地展示着他们对朕的关心爱戴。
朕却一眼就看到那个形单影只跪在殿下的人。
那是正等待定罪的公孙荼。
他满头银发,背却挺的铁直。
他的眼睛微垂。
满朝堂都是恨不能之他于死地的人。
有的是他的属下,有的是他的好友,有的曾受过他的恩义。
包括刚才的朕,全都想要他的命。
他还是那样刚直不屈,不愿再看眼前故旧。
也不再看朕。
朕下意识就要恼怒。
真是老匹夫,竟敢对朕大不敬!
朕的脸面何在?
大朝的脸面何在?
可朕愤怒地看过去,只看到了公孙荼散乱花白的头发。
这还是那个让人望而生畏、凛冽如冰雪的护国将军吗?
朕一下子哽住,朕的护国将军何时这般狼狈了?
2
声势浩大地审判因朕身体不适,而草草结束。
公孙荼被押回了大牢,听候发落。
朕回到寝宫长吁短叹。
公孙将军老了。
朕也老了。
朕没重生到少年意气风发之时啊。
不对,少年时意气风发的是公孙小将。
当年朕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就是那样英姿飒爽。
最出彩的是那双眼睛。
那双清澈明亮,如同秋天的湖水一般的眼睛。
那时候的朕,不过是一个连自己命运都做不了主的落魄皇子。
而公孙荼是负责接朕回国的护卫统领。
他看着朕的时候,是那样真诚忠贞。
真诚地迎接朕这个前途莫测的皇子。
忠贞地认下了朕这个别人扔给他的主子。
他是朕一直以来的最大依靠,无需豪言壮语,无需利益拉拢。
他是只忠于朕这个人的。
朕懒散地翻弄着书阁里的书籍。
唔,朕的书比公孙荼的兵书要多多了。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上次伐威杀降太多,本该一鼓作气拿下无力抵抗的威国。如今给了威国恢复时间,再次伐威,不过是给威皇收拢民心、举全国之力抵抗我军的机会啊。”
威国上次被公孙荼势如破竹,打的那叫一个屁滚尿流。
现在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啊!
朕觉得公孙荼恃功自傲,瞧不起朕。
这公孙荼莫不是忘了他一身荣辱,皆在朕意啊。
所以朕将公孙荼贬为士卒,依旧出兵。
然后如公孙荼所说,被众志成城的威国打的落花流水。
可是朕怎么能失败呢?
朕的朝国在朕的治理下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王国,朕的威名吓得诸国皇帝夜不能寐。
朕是诸国的噩梦啊。
所以朕再次整军出争。
三伐威国!
这次朕学聪明了,朕要公孙荼领兵。
朕当时好声好气前往公孙荼的府邸。
放下皇帝的面子,朕给公孙荼官复原职。
朕还说起曾经的君臣情义,对公孙荼百般夸赞。
可公孙荼依旧反对继续对威国用兵。
朕不明白,威国本就被朝国打的国不成国。
纵然上一次威国能上下一心的抵抗,但它国力已经衰退,远不是国富兵强的朝国对手啊。
对朕的信心百倍,公孙荼当时只淡淡抛出一句话:
“陛下,朝国若当真国富,臣何须杀掉四十万降俘?”
朕哑口无言,朕怒从心起。
“怎么,将军这是说朕不善治国,拖了将军征战四方的后腿?”
公孙荼眉头紧皱,垂首不言。
朕真是要被气死,朕已经没了耐心。
“朕已下令,将军不去,朕,便从此恨君。”
说罢,朕就在公孙荼那一声声“陛下”的呼喊里拂袖而去。
只是那声声“陛下”好像泣了血。
可朕没有回过一次头。
现在想想,也不知公孙将军当时该有多伤心。
朕有点坐不住了。
现在还来得及。
4
朕亲自去了天牢看望公孙荼。
没敢露面。
偷偷地在旁看了一眼老将军。
还好,还好,现在朕才犯了一次错。
老将军精气神还在。
对,朝堂上他骂朕骂的中气十足,他还没对朕失望。
不,听说打是亲骂是爱,哎呀,朕还是公孙将军的心上主公呢。
朕让狱卒好好伺候公孙荼,乐呵呵地回去想办法放了公孙荼。
可不能再把公孙荼贬为最下等士兵了,公孙将军就是因此气病的。
但是怎样做才能顾全朕的颜面的同时,也安抚了公孙荼呢?
朕正苦思冥想,下人来报,老丞相来了。
果然,不愧是与朕同心同德的王雎王丞相啊。
咱仨君臣同心合力,扫荡诸国的佳话又要继续了。
王雎入殿第一句话竟还是污蔑公孙荼:
“陛下,那公孙荼胆大包天,竟敢当朝辱骂陛下,实在是当诛啊!”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他们能有朕这般唾面自干、知错就改吗?
他们能像朕这般虚心纳谏、爱才如命吗?
朕已经到达了他们永远达不到的高度啊!
王雎却震惊不已。
没谁比他更了解朕的阴险霸道。
毕竟这朝堂风云诡谲,是王雎陪朕一步步走到大权在握、谋算天下。
这方面,公孙荼就差一些了。
但世上也唯有公孙荼能将朕和丞相谋算的天下,带兵取回,成为我朝国的领土。
可惜,朕在公孙荼死后,更加昏聩,把那些朝国将士流血流泪换来的土地,全部败了出去。
这一次,朕绝不会重蹈覆辙。
丞相,你可懂朕的意思了?
王雎不懂,他好像被负心人抛弃了一样悲伤地看着朕。
老眼泪花满满:
“臣不懂。”
朕不由怔住,朕与丞相君臣相知四十年,现在这是知不起来了?
王雎跪地嚎啕大哭:
“臣不懂,臣不懂陛下为何要用自己的名声换那个目无君上的老贼?”
王雎伤心,王雎难过。
果然,公孙荼那个老东西不仅功劳要超过我,在陛下心里的地位也要超过我了!
朕看着他那张鼻涕哗啦满脸,为朕殚精竭虑的褶子脸,着实说不出难听的话。
哎,朕的魅力太强了,瞧王雎为了朕的名声,哭的多伤心。
朕上前扶起老丞相,换人来伺候老丞相洗脸。
等王雎冷静下来,朕才开始推心置腹。
“丞相啊,不是朕说,这世上还有谁能比公孙荼打仗厉害?你能吗?你不能,朕也不能。”
“那也不能饶了他呀,这样置陛下于何地?举国上下谁还敬畏陛下?就是他国,不也得笑话陛下?”
王雎还有些哽咽,不复他老成谋国的丞相形象。
朕哭笑不得,朕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这些年来,朕与各国往来交锋,从来都是随心而为。
什么不讲道义,不守承诺,不循礼节,出尔反尔......
咳,诸国骂朕的,可比公孙荼骂的难听。
可朕从来没改过,朕早就明白,国与国之间比的是谁的手腕更大。
“那就让让公孙荼率兵走一圈,正好是他让朕丢的面子,那就让他给朕找回来。”
朕洋洋得意,公孙荼的名声在这次战争后,早就让诸国闻风丧胆了。
这样的大杀器怎么能杀呢?那不是自断臂膀吗?
王雎惊讶地看着朕,哈哈,朕也是好久不像这样没脸没皮了。
“咳,爱卿啊,朕已经想好了,接下来好好与民休息,练兵屯粮,等待时机,再行出征!”
“陛下既然这样说,臣遵旨就是。”
5
王雎依照朕的意思,替朕拟了一封让大臣们闻之伤心,听者流泪,恨不能临旨涕零,山呼万岁的旨意。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哈哈,朕知道。但爱卿和公孙将军一在朝一在野,合力为我大朝拿下偌大土地,都是我大朝的功臣,也是朕的心腹爱将啊。”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你啊你,要是公孙荼在这,他就会毫不心虚地应下来。”
王雎无奈,刚要解释,朕就止住了他。
朕的丞相说话弯弯绕绕,让人猜不透;朕的将军说话直来直去,噎死人。
如果他们能综合一下就好了。
但那样的话,朕或许睡觉都不安稳了。
才将近正院厅堂,朕就听到一声大喝:
“将军,某言语有失,给您跪下赔罪了。”
朕不由一乐,这是哪个莽汉?赔罪吼出了退敌的架势。
朕都能想到公孙荼无奈扶额的样子了。
当年他恪守君臣有别,朕却执意待他亲近的时候,他就是这样无奈地笑。
笑的一点也不符合他杀伐果断的将军气质。
朕就喜欢逗他笑。
他的笑让朕心里暖呼呼的。
可惜公孙荼不常笑,再逗他,他就要板起脸来说教。
如果朕的父皇还在,会是这样说教朕吧。
想起以前,朕也不由笑着摇摇头。
朕笑的该是和公孙荼一样了。
所以王雎就在一旁痛心疾首:
“陛下,这么多将士都来拜见护国将军,您怎么笑的那么开心?”
嗯?朕为什么不开心?公孙荼在军队里很受爱戴啊。
王雎也不说话了,只拽着朕往前看。
“这军中上下有名有姓的,都在这了吧。您看,他们对公孙荼比对您还谦恭忠诚啊!”
朕一瞧,确实是。
那个抓耳挠腮的,不就是上辈子跟着公孙荼反对朕二征威国的?
那个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是上辈子强烈抗议朕贬谪公孙荼,被朕一块贬下去的。
上辈子喊着“给公孙将军陪葬”,向朕示威的,现在在那腼腆挠头不知所措。
咦,不忍直视啊。
不过公孙荼在军中的威严甚重啊,怎会容忍他们在那大喊大叫?
听听,都在讨伐朕呢!
“陛下不懂军事,乱下命令,到底让我们前功尽弃,没能拿下威国。”
“哎,陛下有错就改,没动将军,这一点还是称得上明君风范。”
“将军也有错,怎么能在朝堂上就骂陛下,还骂的那么难听呢?”
“怎么,将军哪里骂错了?咱们打这一仗付出了多少袍泽弟兄的性命?”
“那也不能在众人面前不给陛下留面子啊!若不是陛下圣明......”
“圣明还把将军下狱,我看当时陛下就想把将军砍了!”
......
看来他们不仅对公孙荼更加尊崇,对朕也很有意见啊。
6
朕觉得自己笑不出来了,朕需要缓缓。
于是朕就带着王雎转头回去了。
—— 引自章节: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