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郭小趴菜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4-11-09 04:44:28
状态: 连载
字数: 11.59万字
阅读人数: 9.1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女帝:“诸位爱卿,前线军帐中瘟疫肆虐诸位可有良计以解前线将士之困境?”丞相:“陛下,臣认为应当迅速征召国内医术精湛之良医,火速派遣至前线。同时,对于感染瘟疫不幸离世的将士,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将尸体进行火化,以彻底断绝瘟疫的源头,逐步遏制其蔓延之势。”慕白:“直接用投石车把染了瘟疫的尸体丢进敌军
【目录】
第1章 毒士系统
第2章 粮食内掺沙
第3章 反败为胜
第4章 翰林学士
第5章 蛮族扰边境,慕白再献计
第6章 火油初亮相
第7章 南蛮被迫放弃藤甲
第8章 抢先一步?娇羞的五公主
第9章 商人入仕?滑天下之大稽!
...
第10章 商人争先买官!2024-11-09 04:44:28
【原文摘录】
一名身着紫袍的中年官员,手持笏板,声音洪亮而急迫地禀报道:“陛下,南部三省遭遇洪灾侵袭,农田淹没,百姓困苦,现下粮食匮乏,情势紧迫,亟待朝廷下拨粮食物资,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龙椅上,一位女子身着华贵龙袍,听到此言后,她微微蹙起秀眉,目光如炬,审视着下方的官员。
“哦?”苏瑾瑜的声音沉稳而威严,“朕记得前几日已拨下十万斤粮食前往南部三省,短短时日便已消耗殆尽?”
那名官员面有难色,微一低头,解释道:“陛下明鉴,此次洪灾之势非比寻常,灾情之重难以想象,受灾区域广大,民众流离失所,十万斤粮食虽然数额巨大,但分散至如此多的受灾民众中,已是杯水车薪,能支撑至今已属不易。”
“放肆!南部三省的灾情你们真以为朕不知道?!”女帝的声音骤然提高,震得朝堂上的大臣们心头一颤。
朝堂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官员们一个个低下头,不敢与女帝的目光对视,毕竟都在这官场混了那么久,这其中的猫腻也都门清。
“诸位爱卿,朕希望你们明白。”女帝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朝堂之上,如同晨钟暮鼓,震撼着每一位大臣的心灵。“朕,乃大唐皇朝新任皇帝。倘若你们仍然试图用那套陈腐的伎俩来对待朕......”
女帝微微一顿,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官员们,那凌厉的眼神让众人心中一凛。她继续说道:“那么,朕不介意让这朝堂之上的人换一批。朕需要的是能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为百姓谋福祉的贤臣,而非沉溺于旧日思维、不知进取的庸碌之辈。”
见众人沉默,苏瑾瑜冷笑一声又道:“王尚书,现如今能调动的粮食还有多少?”
“回禀陛下,如今前线战事吃紧,现如今还能调动的粮食仅有二十万斤。”
苏瑾瑜微微蹙眉,略作沉思后说道:“二十万斤对于赈济南部三省的灾民来说,并不太够。王尚书,先前赈灾一事,你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
王猛闻言,立马躬身道:“陛下明鉴,赈灾一事确属臣之失职。臣愿倾尽家财,再添上五万斤粮食,以助陛下赈济灾民。”
苏瑾瑜微微颔首,心中却暗自冷笑:变卖全部家财?这五万斤粮食的消耗,恐怕连你怀里的银票都花不完吧?不过,这王家在军队中的势力盘根错节,朕初登大宝,暂且无法轻易动他。
“那朕就替南部三省的百姓谢过王尚书了。”
苏瑾瑜扫视了一眼场下的大臣们,目光如炬,沉声问道:“如今赈灾一事刻不容缓,谁愿意接下这重任,为朕分忧,为百姓解困?”
—— 引自章节:第1章 毒士系统
“不过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便说明与那些世家没有什么暗地里的联系。事后可以让人去调查一下,倘若品性不错但是可以稍加培养一下。”
略微思索一番,苏瑾瑜缓缓开口:“慕爱卿忧国忧民朕深感欣慰。但,赈灾之事关乎万千百姓的生计,责任重大,朕需要确保此事能够妥善进行。因此,朕仍需考量拥有丰富赈灾经验之人来主持大局。”
慕白一听立马有些急了,他再次开口说道:“陛下,臣明白赈灾之事的重要性,也深知责任重大。臣虽缺乏直接的赈灾经验,但在来此地任职前臣也经历过几次天灾,臣明白百姓需要什么。陛下只需要给臣些许时间臣定然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救灾方案。”
“陛下,臣愿立下军令状,若此次赈灾不力,臣愿接受任何惩罚!”
苏瑾瑜看着慕白那坚定而炽热的眼神,心中不禁动容。
“自古以来,无数忠诚爱国、才华横溢的英才皆在寂寂无闻之际,被明君慧眼识珠。那么,朕...又是否能效法古人,做一次慧眼识才的伯乐呢?”
沉默了一会,苏瑾瑜缓缓说道:“慕爱卿,你的决心让朕深感欣慰。朕决定给你这次机会,朕任你为南境巡抚,主持赈灾一事。但切记,此事责任重大,你需竭尽全力,确保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慕白闻言心里一喜,“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
......
女帝寝宫。
“慕白,安阳县人,祖上三代皆为布衣,无不良记录。”
苏瑾瑜在看完慕白的卷宗后露出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微笑。
“王公公,找几个赈灾经验丰富的官员去协助慕巡抚完成赈灾一事。”
“嗻。”
......
次日,京城,户部尚书府。
“哈哈哈,这皇上怕是得了失心疯居然把赈灾这种大事交到一个毛头小子的手上。”
“是也,倘若此事还是王兄负责那些地方官员看在王家的面子上尚且不敢太过分。至于现在嘛......”
主座之上,王浩明轻抚着茶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哼,十万斤粮食,能真正落入灾民手中的,恐怕连三万斤都达不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现状的嘲讽与不屑。
“哈哈哈,王兄消消气。这次赈灾事宜一旦失败,必定会引起民怨。我们就等着看好戏就行了。”旁边的人附和着说道。
“王兄,不如你派人让下面的人....”
听闻此言王浩明瞥了一眼那人,他稍作沉吟,便微微点了点头,表示默许。
见状,两人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不为人知的算计。
......
—— 引自章节:第2章 粮食内掺沙
苏璟瑜一旁的公公见状立马快步来到其身旁拿走书信后交到了苏景瑜的手中。
随后,朝堂上寂静无声,只留下苏景瑜翻阅书信的声响。
“岂有此理!居然在天子脚下做出此等事情。来人!立马派人将这贼子从那边给朕带回来!”
苏璟瑜大手一拍厉声说道。
此刻,她的胸脯不断起伏着,内心也为自己那日在朝堂上的荒谬决定而后悔不已。
当日朕居然因为着急培养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而如此草率的将赈灾一事交给他,真是糊涂了!
而且!你说你贪污就贪污,克扣点分量就行了,往粮食里掺沙子几个意思?!
自己克扣分量也就是内部知道这件事情,往粮食里掺沙子可是能被那些平民百姓发现的!万一惹的那些灾民心生不满来一手起义这事情的重量又要上升一个档次!
“陛下圣明!属下这就派人去将那南部巡抚押回来!”
那名官员闻言暗暗对着一旁的王浩明点了点头随后快步离去。
……
次日,议政厅。
“慕白,朕听闻你在那些发往灾区的粮食内掺杂了不少沙子,可有此事?”
“是的陛下,粮食内掺沙确实是臣所为。”慕白拱了拱手大声说道。
嘶——
此言一出,在场文武百官无一不是倒吸一口冷气。
要知道,这件事情往严重了说可是杀头的大罪!这慕白居然就当场承认了?!而且语气听着还特别的理直气壮!
“你…好你个慕白。也罢,既然你已承认自己的罪行。拖下去砍了吧。”
苏璟瑜深吸一口气后挥了挥手道,她现在看到这张脸就烦的要死。
“怕是史书上要记载我上位不久便识人不明了吧。”
相较于气愤的苏璟瑜,慕白则是一脸懵逼。她挠了挠头道:“陛下这是何意?掺沙确实是臣所为。但…罪在哪里?臣何罪之有啊?”
“……?”
此言一出,在场的文武百官皆是目瞪口呆的看向慕白。
拜托,大哥啊。你一上来就一点也不掩盖自己贪污的事实,完事之后你还说你没错?!
到底是我们脑子出问题了还是你脑子出问题了?!
“你…你…”苏璟瑜气的差点说不出话来,自她登基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大胆慕白!事已至此竟然还在狡辩!你贪污百姓粮食在其中掺沙粒的事情已经证据确凿,还敢在这里胡言乱语?!”
“你是不将当今圣上放在眼里吗!”
王浩明一步踏出对着慕白怒斥道。
—— 引自章节:第3章 反败为胜
龙椅之上的苏璟瑜微微张嘴,她的眉目间似乎有特殊的神采流转着。
“如此说来,你倒确实有功无过。”
慕白微微一笑继续侃侃而谈。
“陛下,这粮食内掺沙不仅可以最大幅度避免贪污。而当这粮食下发下去的时候也能避免那些贪小便宜之人。”
“只有真正饥饿的灾民才不会介意粮食内有沙粒。而那些家有余粮试图贪小便宜的人….怕是领过一次后便不会再来了。”
“好!朕果然没看错你。竟能想出如此良计。”苏璟瑜赞赏的说道。
“是也是也,陛下果然慧眼识人。”
“哈哈哈,老夫当初看到这小子的第一眼就觉得此子并非池中之物啊。”
一瞬间,画风再次转变。原本那些对慕白口诛笔伐的大臣们皆是大肆夸赞道。
“陛下!臣觉得并不能完全听信南部巡抚所言!他说是这么说,但实际怎么做的只有他一人知道。”
“还请陛下派出监察司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王浩明一步踏前一字一顿的开口道。
“陛下,此事臣已查明。”
王浩明话音刚落,一道高大的身影自门外踏入议政厅内。
“李禹,你…”看见来人的面容王浩明内心猛的一沉。
小王啊,汗流浃背了吧?
李禹目光落在王浩明身上,随后缓缓从衣襟深处取出一封精心封存的书信,他恭敬地呈上,道:“陛下,不久前,在您下令将慕巡抚押解回京的当日,那些灾民们便纷纷表达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愤。”
“臣觉得此事没那么简单,因此特意派人前去南部三省进行详细的调查。”
“这封书信,乃是臣下所派遣的使者深入民间,悉心收集而来的万民请愿信,它承载着百姓们的殷切期盼与呼声,恳请陛下垂阅。”
苏璟瑜微微颔首,接过王公公递来的书信,她轻轻展开,随着阅读的深入,她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请愿书朕已翻阅,慕巡抚刚才所言非虚。”
苏景瑜轻轻合上手中的书信,脸上的笑意更加深邃。他望向慕白,语气中充满了赞许:“慕爱卿,此次赈灾之事,你功不可没,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对于你此次的卓越贡献,朕自当有所赏赐……你希望朕赐予你何物?”苏璟瑜微微颔首,等待着慕白的回答。
慕白俯首作揖,言辞恳切:“陛下,臣没有什么想要的。”
“自臣踏入仕途以来,心中便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臣愿以此生,践行此志,不负陛下厚望,不负百姓期待。”
—— 引自章节:第4章 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