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依旧是我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4-11-11 08:20:21
状态: 完结
字数: 5.63万字
阅读人数: 7.19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年,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完成刺杀秦王的使命,英雄再也没有回来。易水河从此记住了他,这里的人民也记住了他。易水河的终点是现今的北河大桥。站在桥上往西北看你会发现是两条河的交汇处,不但是易水河的终点,还是南拒马河的中段。河流合二为一之后穿过桥洞继续向东南方向流去。接
【目录】
第1章 意外风波
第2章 痛苦回忆
第3章 游泳闹剧
第4章 依依不舍
第5章 初露锋芒
第6章 蹩脚诗作
第7章 报名学艺
第8章 恩威并施
第9章 慧眼识珠
...
第10章 投桃报李2024-11-11 08:20:21
【原文摘录】
拒马河的北岸有个村庄,叫北刀口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庄上有一百多户人家,为防止汛期河水入浸村庄,人们在村子的西边建了一条河堤,以确保村庄的安全,为了不浪费土地与堤坝的牢固,在防护堤的两侧种上了柳树。每到夏日,蝉在树上鸣叫,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婆娑起舞的少女,迎接着堤上来往的行人。堤上形成的土路也是村庄唯一一条通向城里的路,通向外面世界的路。
周末,是女青年吴剑兰最高兴的日子。虽然是自己的秘密,但每每想起总是充满甜蜜和幸福。
黑夜降临了,暮色笼罩着村庄,炊烟融入到暮色中,让乡村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凝重。
她悄悄地推开家门,蹑手蹑脚地把门关好,看看父母住的屋子灯光还亮着,只一闪身便来到不太远处的隔壁家。轻轻地敲门,时间不长从屋子里走出一个小伙子。他叫姜宏远,今天下午刚刚从县城放学回到家里。
俩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吴剑兰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了。她的父母认为上学不如挣工分来的实惠。(工分是当时生产队的产物)
虽然不能一起上学,可吴剑兰的心早已飞到姜宏远的身边,每天在生产队的劳动也是心不在焉,盼望每个周末的到来便是她劳动的动力。
姜宏远也早已习惯了有吴剑兰的陪伴,突然只一个人来来往往,脑子里也总有吴剑兰的身影晃动。
情感这种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俩人在一起长大,那种朦胧的感觉就是习惯和喜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姜宏远上高中后,俩人想说句话都变得不那么容易。好在今天生产队长把吴剑兰分配到堤口附近劳动,她的眼光就没有离开过那个堤口,随时观察着从城里方向走来的人中有没有姜宏远。因为她知道星期六该是姜宏远回家的日子。
时间过得真慢,吴剑兰恨不得明天姜宏远就高中毕业。
每个周末都是那么美好。农历七月初,玉米已吐出穗子。今晚的月色特别明亮,两个人离开家门穿过堤坡,沿着庄稼地的土路直奔拒马河的河床。
现在的河床大概只有十几米宽。真正流水的河道并不太宽,遇到狭窄处河水便发出‘哗哗’的声响。听老人讲最近一次发洪水是一九六三年,洪水不但没过庄稼地,还险些漫过堤坝。
河床的两旁也是垂柳,因为柳村既耐涝也耐旱,有时随便插个树枝它便能顽强地冒出新芽。难怪有人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俩个人一会儿坐在河床的岸边,相拥着窃窃私语,一会儿又共同在树干上抚摸着什么。
—— 引自章节:第1章 意外风波
那天,本来说好父亲来送,可偏偏母亲病情加重,身边离不开人。家里就这么三口人,父亲是老来得子,姜宏远是千倾地一棵苗,可惜这千倾地是盐碱地,考验着这棵独苗的生存能力。
那天宏远没走出半里路,身后便出现了吴剑兰的身影。她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停在宏远身旁,谎称去城里办事,不由分说就把宏远的行李放在自行车的一侧,用绳子捆扎好。看到那提前准备好的绳子,宏远心里一阵感动,什么都明白了,原来谎言听起来竟是那么的美好。
特别是到了学校门口,在姜宏远背起行李将要转身的一瞬间,脸上被突如其来的一个吻惊呆了。虽然还来不急反应,只看到她那飘逸的长发,和她回头那热辣的目光,都令他一生难忘。
本来是从这里开始,看来也要从这里结束了。
上午的学校没有几个人,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是下午或者明天到校,不影响明天正常上课就行。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了,确实有了些新的气象,学校的环境也改变了很多。
进入校门本以为谁都不会遇到,刚要进入宿舍偏偏遇到梁老师。
“姜宏远同学,今天来的早啊!这种学习态度值得肯定,是不是已经为明年的高考做准备了?”
梁老师是自己的班主任,没想到会遇到他。
梁老师不是本地人,早年是某建筑学院的教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是被批斗的对象。前几年下放到这所学校劳动改造,去年平的反,并担任了宏远的班主任。
他的名字过去叫梁连柱,据说当年的红卫兵认为梁连着柱子不利于改造,他只好改名叫梁学新。
梁教授的建筑学科显然无用武之地,他担任班上历史课的教学任务,虽然不对口,但也轻车熟路。
他对班上的几名同学,包括姜宏远在内都寄予了厚望,一有时间就在他的办公室或宿舍给同学们传授建筑工程学的知识,当然了,不能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他常说:祖国的明天需要建筑学课。
十几次的业余课程下来,几位同学对识图,制图以及施工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姜宏远最感兴趣。从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掌握了识图,那是一门了不起的事情。
听到梁老师问话,姜宏远赶紧迎上去,把自己不想上学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后极力劝阻,并一再表示,钱的问题不用考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度过难关。
姜宏远嘴上承诺着考虑考虑,内心已打定了主意,不能上了,更不能再给老师增添负担。为了不让老师伤心没敢讲实话,说是考虑考虑,其实只是权宜之计。
—— 引自章节:第2章 痛苦回忆
去年的夏天,史老师讲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没过几天,便发生了男生集体游泳事件,至今想起来也不知谁之过。史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讲课,让每位同学都听得入了迷。词的意境像一幅图画展现在每一位同学的眼前。那浪漫的诗意与青年的毛泽东有机地结合起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是激情的迸发。
不知是谁的提议要去拒马河“浪遏飞舟”。天气的确有些热,趁着中午老师午休的时间,全班好多男生偷偷溜出去,直接奔向学校西侧的拒马河,同学们游啊打呀闹啊。
不一会儿,一位男同学气喘吁吁地从学校方向跑过来,站在岸上高喊:“同学们,赶紧上岸,史老师正大发雷霆,赶紧回学校。”
得,甭提什么折戟沉沙了,也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怎么办?目光看向姜宏远。
姜宏远先让数学课代表余海明和古凤义一同先回,就说是几位课代表组织而来,只因老师午睡没敢打扰。总之编些瞎话也许会处分得少些吧。
同学们刚回到学校,史老师便把姜宏远和两个课代表叫到讲台上站立,其他去游泳的同学站在课桌前自己想,谁先想明白了谁先向老师汇报。
汇报什么?怎么汇报?终于有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师做了保证。
说实话,当时姜宏远真没想明白,现在终于想明白了,当时那短暂的站立和无言的批评,都融入了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有些人的成长过程必定要经历风雨才能长大,姜宏远也不例外。
学校为了给两年后的高考做些准备,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学校决定要分快慢班。说白了就是把学习好的和差的分开,集中教学力量对快班重点辅导,至于慢班原则上也不放弃。
姜宏远的学习成绩很一般。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讲究学习,上初中的两年时间里,几乎没学东西。老师为了防止学生打闹,以讲小说的形式把《水浒传》从头讲到尾。最后同学们都能把故事情节一字不落地描绘出来,至于数理化根本一窍不通。
升入重点高中不用考试,只要“成分”好一切都OK了。可能说到‘成分’大部分年轻人不太清楚,当时的每个家庭都要有成分相对应,成分太重要了,重要到影响你的一生。
它的大概化分是: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
—— 引自章节:第3章 游泳闹剧
声音虽小,小狗还是汪汪叫着跑出来。看到是熟人,马上停止了叫声,摇着尾巴向剑兰示好。
她家和宏远家相隔不是太远,街道上也没遇到人,但心跳得厉害,进了门后像是刚刚结束百米赛跑似的。
姜义听到狗叫赶紧走出屋门,看到院子站立的吴剑兰客气地向她打着招呼:
“兰子来了,进来吧。”
“大伯,对不起。我父亲讲的话太过分,我向您道歉。”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
“不要这样,孩子,你没有错。我也不会怪你的父亲,谁不为自己的儿女着想?说实话我是真心想让你们好下去,看来这事情暂时有点难办。你过来你父亲知道吗?”
兰子摇着头。
“兰子,不是当大伯的不欢迎你,是怕你爸再生我们家的气。没什么事情赶紧回去吧,我们不敢再留你了。”
“大伯,宏远他…”剑兰欲言又止。
“噢,对了,临走他留下个纸条要我交给你。”姜义转过身,对着屋内喊:“宏远他娘,把那张字条拿出来。”说完,连咳几声才停下来。
时间不长,宏远妈晃着身体从屋子里走出来。由于常年生病,身体极差。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拿着一张纸条缓缓地走过来,把字条交到姜义手上,姜义又转交到剑兰的手中。
“孩子,回去吧!”姜义的眼睛里明显地有泪花。
“你们二老保重。”再次鞠躬,转身回去了。
老俩目送着剑兰,直到走出院子,把柴门紧紧地关闭上,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
“唉,都是穷造成的。”老俩显出一副无奈的神情。
剑兰回到家没有急于打开字条看,像往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吃完晚饭,把刷锅水和猪饲料一起搅拌。院外圈里的猪听到动静哼惇唧唧地叫着。
吴有德早已回来,吃完饭放下碗筷,就忙着归置今天刚刚收割完拉回的玉米。两只柴狗围着主人不停地撒着欢儿。
剑兰把猪食打理好,用手指插入食桶内试了试温度,提起食桶走出大门向猪圈走去。
农村的猪舍一般都建在院外,为的是农家肥运输方便,也利于猪圈异味的扩散。
早已来到槽边的猪显得迫不及待。剑兰用勺子搅动了几下,提起桶直接倒入槽里。今天没有心情一勺勺喂,似乎姜宏远的影子在眼前晃来晃去,令自己心神不安。
她关好圈门,把食桶放在一旁,径直向大堤走去。边走边掏出纸条,急切地读起来。
剑兰:
对不起,我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可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经过那一天的风波之后,我左思右想,还是把我最终的决定告知于你。
—— 引自章节:第4章 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