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灵犀无翼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4-12-13 12:41:10
状态: 完结
字数: 3.96万字
阅读人数: 17.62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七猫现实征文“最佳ip价值奖”,感谢平台的肯定,读者的支持,新书预备中) 一直以来,多种学科知识、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实践深度融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我国海洋科技实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水下考古工作者们,一次次用科技“打捞”历史
【目录】
第1章 楔子
第2章 上卷【苍山船】超仁水下课堂
第3章 死缠烂打
第4章 探摸,刻不容缓
第5章 机器鱼是个好帮手
第6章 修复珊瑚礁
第7章 愈伤组织
第8章 少年,你好天真
第9章 灯下黑
第10章 “时光宝盒”里的近代上海
第11章 打开“时光宝盒”(上)
第12章 打开“时光宝盒”(下)
第13章 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
第14章 不能开天窗
第15章 首席工程师
第16章 童大记者自便吧!
第17章 司汤达综合征
第18章 海上风力发电
第19章 千帆之下
...
第20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2024-12-13 12:41:10
【原文摘录】
展册的印刷虽然较为粗疏,但精美的瓷器也并未消减它的光芒,依然透出东方古国的独特韵致。随职业拍卖师的登台,竞拍者们无不摩拳擦掌,纷纷亮出号牌,不到几分钟便能成交一件或一组拍品,部分成交价甚至超过起拍价的十倍之多。
在众多的竞拍者中,两个拿着“1号牌”的中国古瓷专家,神色严肃,与这拍场氛围格格不入。每出一件拍品,他们便蹙眉看着展册,在心里盘算它价值几何,但却迟迟不敢下手。
兜里揣来的三万美元虽不足用,但若想拍得一二件瓷器,也并非难事。然而,受到中国文物部门的指派,前来现场竞拍展品的专家,一时面面相觑,一时又唉声叹气,最后竟连一件拍品都没拿下。
这一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功而返”;但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却是“无中生有”。打出拍卖大厅起,两位古瓷专家的心里便涌出一个想法:
为防再次出现古水下文化遗产流失海外的憾事,回国后定要组建中国水下考古队,用科技手段打捞境内沉船!
此事说来话长。
原来,1984年,英国有一位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Michael Hatcher),在南海盗捞了一艘名为“哥德马尔森”(Geldermalsen)的沉船。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寒气砭骨,一艘东印度公司遣出的商船“哥德马尔森”号,载着满满当当的瓷器、黄金,从中国南京驶向荷兰阿姆斯特丹。航行不足二旬,“哥德马尔森”便在中国南海水域触礁,沉没于碧海深渊。
南海海域,浩渺无边,要找准沉船位置殊为不易。不过,哈彻细致查阅档案,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物探、打捞技术,还是找到了“哥德马尔森”号沉船,清理盗捞出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百万余件。
就在哈彻所雇的船员欢呼雀跃时,他却做出一个丧心病狂的决定:将百万件瓷器砸碎大半,只保留23.9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为证沉船的身份,他还保留了两门刻着缩写为“VOC”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青铜炮。
此举无他,不过是为了炮制“物以稀为贵”的假象,以此来迎合收藏市场的定律。
再后来,这种盗捞文物、摧毁文明的极端劣行,确实也为他赢得了2000多万美元的“报酬”,哈彻一跃而为当时“最富有的捞宝家”。
—— 引自章节:第1章 楔子
“众所周知,在2023年五月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发布官宣,我国首次在南海深海发现一号、二号古代大型沉船遗址,文物数量很大,保存也较为完好,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非比寻常。一、二号沉船的年代,分别是在明代弘治年间,和正德年间。在探摸过程中,水下考古工作者们,运用了我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潜载测深侧扫声呐,获取了沉船区域水下全局分布图。朋友们请看图片。
“我们先说说侧扫声呐设备。使用侧扫声呐时,我们会先向测量船航向的垂直方向一侧或两侧,周期性地发射一个短声波脉冲。要注意,短声波脉冲的水平开角很小,垂直开角很大。当短声波脉冲到达海底后,会根据海底距换能器的远近,被不断反射,并按反射信号的强弱程度,以不同灰度大小的点记录在案。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借此观察出海底地貌的变化,推测那里有没有突出于海床表面的遗物和遗迹。在使用侧扫声呐的同时,我们也配套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识别系统,来分析海底目标的大小、形状和深度。应该说,侧扫声呐的原理很简单,但它的使用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凭借侧扫声呐只能观察海底地貌的变化,但如果我们想要确认疑点,进行详细探测,还得靠人工,也就是水下考古队员潜水探摸。
“那么,什么是多波束声呐设备呢?图片中所展示的,是在2014年秋天的大连黑岛海域传回来的‘经远舰残骸多波束声呐影像’。朋友们可以看到,影像还是有一定的识别度,这是因为经远舰的一部分暴露在海床之上。
—— 引自章节:第2章 上卷【苍山船】超仁水下课堂
匡有为抬了抬鼻梁上的眼镜框,准备为今天的采访画上句点:“毫无疑问,科技考古学是所有的交叉学科中,最独特的一种,它既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嫁接’的产物,更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产物。随着融合的深化,科技考古与考古学之间的界线也愈加模糊。在当今世界,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已体现在考古学界的所有领域。所以,追寻科技考古学的发展轨迹,既能帮助普罗大众了解这一学科本身,又能为它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我理解的是,科技考古是考古学最核心的部分。这门科学,是利用现代科技来分析古代遗存,同时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来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童婳也试图来做个小结。
“对,这就叫做‘以科技的手段,赋能人文的科学’。为了人文科学的进步,自然科学家们经常跨界组团,出谋划策。所以说,在人文科学的军功章上,也有自然科学家们的一份功哦!”匡有为自豪一笑。
“好的,谢谢您。今天叨扰匡局长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让我获益良多。”童婳含着笑,缓缓起身,“也谢谢您的咖啡和茶点。”
“哈哈,不客气,不客气,老匡我今天的时间也很充……”
手机铃声大震,嗲声嗲气的“爸爸,来电话了”充盈了整个办公室。
童婳暗笑:没想到,四十来岁的匡局长,还是个女儿奴。
接到电话,女儿奴的脸色却瞬间难看起来,举起巴掌险些拍案而起。
“什么?都2027了,居然还有人敢……”他下意识瞄了童婳一眼,生生吞回几个字,神色紧张地问,“确定吗?在哪里?”
见状,童婳非常知趣地抱一抱拳,火速退出了办公室。
退出的瞬间,她从匡有为近乎哑声的唇语中读出两个关键词:盗捞,长江口。
作为一名新闻人,要想在这个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必须具备非凡的新闻触角,其灵敏度堪比户外栖息的昆虫。何况,童婳还会解读唇语。
出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局,童婳不到三分钟就拼凑出了一件新闻拼图。
近日,在长江口出现了性质恶劣的盗捞事件。此事大约是在文物交易市场上被发现的。盗捞者和售卖者不是同一拨人。
再往前一推,盗捞者必然是在长江口搜到了一艘沉船。
念及此,童婳像是触雷一般,兴奋得差点尖叫出声。
长江口?沉船?啊,是长江口的沉船啊!
这两年,她在“超仁水下课堂”里没少学东西,对于“长江口一号”“长江口二号”“长江口三号”沉船的信息,可谓如数家珍。
—— 引自章节:第3章 死缠烂打
群主,匡有为。
群管,“上海市水下考古研究所”的老中青三代领头人赵函数、王逸少、郭超仁,再加上一位“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任燃。
综合群公告、群主的@,和大家的聊天记录,群主题为“探摸刻不容缓,长江口至少还有一艘沉船”。
郭超仁深知,这意味着什么。
打从2015年起,长江口就像是被命运眷顾一般,收获了一枚又一枚“时光胶囊”: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先是确认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的铁质沉船,为民国时期的军舰;再是利用独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来自清朝同治年间的“长江口二号”沉船,并为此在杨浦修建一所“沉船博物馆”;再是原址保护“长江口三号”沉船,断代为明嘉靖年间。
这其中,要数探摸、打捞“长江口二号”沉船的科技含量为最高。诸如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无人艇、侧扫声呐、多波束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炫花了国内外考古界的眼睛。
毫无疑问,每一艘沉船,都蕴藏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甚至改写了考古史。与此同时,为了打捞、研究沉船遗址和出水文物,也催生了各种先进的水下考古技术。
在群聊的最后,匡有为局长激动得发了一个哭脸表情包,而后发了一段话:同志们,根据缴获的文物“满池娇分心首饰”,这艘沉船可很可能是元代的。元代啊!同志们!
大领导没有再接着说,但郭超仁清楚地知道,倘若沉船真是元代的,那么古代上海的丝路谱系,就全乎了。
元、明、清、民国,简直完美!
众所周知,上海地区虽在春秋时期已有历史记载,但直到唐天宝十年,才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到了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上海镇才从华亭县划出,获批建立上海县。此举标志着上海的建城之始。
因运河堵塞,元代统治者便打算从江南港口出发,海运漕粮至京城。为此,元人在上海等地设立市舶司,鼓励蕃舶互市贸易。在这一时期,“擅江海之利”的上海,官署林立、商业兴盛,地位日益隆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县。
捋清工作思路后,郭超仁马上给任燃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任燃正在享受人形机器人专属服务——吹头发。
听见电话铃声,任燃忙击掌三声。机器人贝贝马上按停了吹风机开关,碎碎念地走开,去放置吹风机。
—— 引自章节:第4章 探摸,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