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行走的五百万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4-14 09:05:06
状态: 完结
字数: 9.27万字
阅读人数: 8.57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物侦查刑警的第一视角展开故事,讲述一起真假青铜器案件侦办中,国宝专案组登山涉海,与盗墓团伙和境外间谍斗智斗勇,逐步粉碎了卖国贼们跨国走私文物和利用古玩字画实施渗透的雅贿计划,忠诚守护了芸芸地下宝藏与灿烂中华文明。既成就大时代的人间烟火,也聚焦小人物的万千值得。
【目录】
第1章 赝品
第2章 战利品
第3章 葬品
第4章 纪念品
第5章 作品
第6章 正三品
第7章 织品
第8章 珍藏品
第9章 食品
...
第10章 危险品第1章 在医院相亲2025-04-14 09:05:06
【原文摘录】
他搁浅在中越边界河上,柔软的浪把他一遍遍冲刷得体无完肤。他的鼻子尝过海拔三千米的高山云雾早已失温,像青蛙冬眠的心脏微弱一颤,终于被一锅牛腩肠粉的浓香唤醒。
他勉力支撑起摇摇欲坠的身体,遍体鳞伤刮擦着泥土,大珠小珠似的水滴顺着他湿淋淋的筒裙摔碎在地。他慌忙搂住满是窟窿的衣服,呆呆望向河对岸的东亚面孔。
“你醒啦?”那中国人朝他友善一笑。
他颇为局促地攥紧一身破烂。三小时前,那个价值三千万的春秋鸟纹青铜卣还揣在他怀里。现在不翼而飞了。
他很清楚罪行一旦暴露会面临什么。祖国法律明确规定,凡是 1911年以前生产、制作的青铜器一律禁止出境。更不用说他非法走私一件如此珍贵的国宝,人赃俱获。五年起步,最高死缓。
“你叫什么名字?”那中国人见他神色茫然,换用越南话问,“你会讲中文吗?”
他点点头,他本来就是中国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骗出西南边陲,可干不了什么时髦的电信诈骗。他就被拉去当骡子了,一匹专门运送文物的骡子。他被剁了三根手指才明白骡子是牲口,牲口不能说话;牲口不能去掉背篓;牲口夜里也要站着睡觉。没有卸他的胳膊腿因为每晚还需要他爬山运货,稍有不慎就会带着珍贵的货物滚下万丈深渊。
他曾经尝试逃跑。结果被毒打得浑身动弹不得,丢进水牢泡肿了肺,又被沾满乱七八糟血液病的手术刀刮走颗肾,他也老实了。
他不是什么好人,他前半生也是个盗墓贼。豫西的晚唐陶马、苏南的东汉古墓,甚至辽北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什么宝贝都被他糟蹋过,这回他也是听“支锅”(老板)说有门儿,财迷心窍被骗来了。他心想,或许这一切都是赎罪吧。
昨晚有一批新货,主人吆喝着几匹骡子,准备运出国界。一切都打点好了。
他背上筐,真重。
主人不耐烦地给了他颤巍巍的腿弯一脚,叫他小心。这筐宝贝可是要送到一位大人物手里。
他愈发好奇,不时偷眼瞧背后的货。
半路上,他终于瞥见篓里露出一抹骇人的青铜色。
他吓得脚底一滑,险些跌落悬崖。
他也出身盗墓世家,熟知风水罗盘的口诀,熟悉“掌眼”(收购)、“下苦”(挖掘)之类的盗墓黑话,此外,还牢记着一条不可触犯的祖宗规矩——不碰青铜。
可能是家族迷信,可能有法律顾虑,反正涉及青铜的生意一律不许做。
—— 引自章节:第1章 赝品
如果这两只青铜卣真是一对的话,那么涉案金额要立刻翻倍调整,专案组跑外调的同志们也要兵分两路,一路去博物馆出文物鉴定,一路去黑市摸排个底朝天。1号卣、2号卣,哪一只也不能放过。
门后,我却踢到一件硬邦邦的东西。
哪怕还隔着厚厚一层作训鞋料,我只靠脚尖的触觉,也能感受出一个碗状物品的弧形。
不好,是古董。我紧急刹脚。
我们第一志愿选择文物侦查的人,要么是真心热爱,要么是舍不得浪费天赋。我的天赋就是极度敏感的触觉。
触觉是人类五感之一,人的手脚等部位可以敏锐感知物体的软硬、冷热和形状。但我跟普通人不一样。我全身都很敏感。您可以想象自己背靠一面有花纹的墙,您只会觉得后背硌得难受,我却能仅凭背部皮肤的触感,“摸”出墙壁上的花纹具体长什么样。您不必羡慕我。我天生患有病理性触敏症,一年四季都要裹着厚厚的警服,否则就会被四面八方的触感逼疯。
我小心翼翼地收腿,定睛一看,地上果然放着一只白釉瓷碗:那瓷碗表层脱釉了,看不清是老化的蝇翅纹还是印花菊纹。但釉色白里透黄、薄胎滴泪,像是珍贵的北宋定窑。
“......师傅,我差点把你的七星灯踩灭一盏。”我不悦地眯眼,这才瞧见办公室满地都是五颜六色的瓷器,大大小小铺得跟鹅卵石似的,非常壮观。
鹅卵石的尽头坐着一个三四十岁的英俊中年人,也在眯眼朝我笑。那人没有老警察的宽于世故和宽裕体态,反而肉相紧绷、骨相藏锋,高高瘦瘦得塞在两杠三星的深色冬执勤警服里,像一架沉静守候在古墓里的最强机关,随时准备给盗墓贼致命一击。
这位是京城派来指导工作的同志,姓齐。我始终不知道他的真名。但我早在警校就认识他了,还跟他做了四年的同桌。倒不是齐同学留级了半辈子,而是他挂着公安和国安的双编制,还兼职我们学校的“信息员”。
警校会开设一些特殊课程,具体我不方便多言,反正每个班都安插了一名国家安全部门的信息员,隐瞒身份,跟普通学生们一起上课。主要任务是监听。
不是监听间谍,而是监听大学教授。
每次上课讲到一些敏感话题,穿白衬带麦穗的教授们都得朝齐同学的座位老老实实汇报一声“信息员同志,以上内容不是我胡编的,而是出自某某讲话、某某文献”,等他点头同意了,我们课才能继续。
—— 引自章节:第2章 战利品
残阳半落。金红色余晖洒在涛声阵阵的海面上,映得考古打捞船的轮廓煜煜生辉。沸扬白沫的海水在夕阳照耀下如同缀满珍珠的绸带,圈起一艘艘护卫军舰。刀锋般的舰首坚定地破开海面,在祖国蓝海上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舰队中央,文物局的同志们还在紧张作业,抢救性打捞。
所有人都在哭。
“哭吧。哭有用,还要警察干嘛!”我冷脸催他们,“都是长手长脚的小伙子、大姑娘,还不抓紧往上捞!”
所有人一边抹眼泪一边加快速度。由于时间紧迫,他们直接顺着盗墓分子破坏的区域进去了,根本无法进行详细规划和准备工作。这种深海抢救式发掘必然会对珍贵遗址造成破坏,考古人员也会面临更大危险,但大家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座具有巨大价值的国宝级遗址从世界上永远消失。
“从勘探规模来看,该墓葬并非沉船墓,而是直接修建在海底,这在同时期墓葬中非常罕见。我们还在清理海底文物,数量众多,已经向上请求增派人手了。”考古负责人抱着厚厚一大叠材料,向我们汇报最新进展,“齐领导、时警官,目前抢救打捞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随着墓葬的进一步发掘,我们也发现了两个疑点......”
“拣重点说。”我不耐烦打断他。
“其一可疑点在内部。我们在墓葬周围找到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青铜礼器随葬品,这在先秦时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不用说在百米深海。我们申请对打捞文物重新做了年代鉴定,发现这竟然是一座隋唐年间的墓葬。墓主似乎极其痴迷春秋文化,他穿着缀玉衣服下葬,还故意把墓葬修成春秋时期的小型石棺墓规制,随葬品主要是日用陶器,如陶鬲、陶豆、陶盆、陶杯等,甚至壁画铭文也仿制得非常专业,以假乱真,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就连墓主也睡在一椁一棺的葬具里,葬式为仰身直肢。以上总总都完全符合春秋时期的墓葬特点。”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又不是春秋的墓里挖出唐朝的东西了。”齐师傅开玩笑道,“说不定这墓主也是个先秦cosplay爱好者,生前就喜欢收藏各种老古董周边,留着给自己陪葬呢?”
负责人还想说什么,但欲言又止。这件事情显然没这么简单,但他也很难三言两语就给我们这些不太懂考古的警察同志解释清楚。
“其二可疑点是外部。墓葬外观修成了极易辨认的阴阳八卦图形状。可是,这种奇形怪状的墓穴只有小说电影里才会出现,它在现实里就是个‘显眼包’。这简直相当于给全天下的盗墓英雄发一封请帖,说底下埋有好东西,大家都使劲挖吧——古人修阴宅都很讲究,很隐晦,不显山不露水,哪有这么招蜂引蝶打广告的?”
—— 引自章节:第3章 葬品
墓道内,海水已经淹到了腰部,幸运的是,还没见到“黑水”(浸泡尸体的臭水)涌出来,而且墓道上半部分还封存了一些空气。
海底墓穴的内部空气压力通常高于外界大气压,根据物理学的压力差原理,如果墓穴里封藏了空气,打开石盖的瞬间,空气应该会迅速膨胀并逸出到外界才对,而不是将人吸进来。
惟一的解释是,这些空气都被紧紧地压缩在墓穴内,形成一个极其罕见的气泡高压区域。我们揭开石盖的瞬间,气泡也突然破裂,并产生一个短暂的低压区,吸引周围的海水向穴内流动。我们没有搬山倒海的本事,只是恰好聚集在墓穴入口区域,所以中奖了。
我醒来第一件事,查查人头。大家脑袋都跟黑西瓜似的漂在水面。考古队三人,专案组我俩。人都没事。
当务之急是稳住军心。我比个“六”,放在耳朵边,意思是谁有通讯工具?抓紧跟外界联系。
众人下意识摸兜,却都没什么好消息——谁下海潜水了还带着手机呢?我摸摸背后,通讯线也断了,整个人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估计是被吸进洞的时候,这些装备也直接被水流扯走了,没漏电算我命大。潜水包里倒还有个警用无线通讯机,但信号不良,暂时无法联系水面通讯站。
齐师傅摸了摸水域作战腰带,从储物袋里变戏法似的掏出指北针、伸缩警棍和割线,可惜这些东西只能自救,不能求救。
我把通讯机举出水面,顺便扫一眼身后的落石落沙。
都堵死了,根本上不去。
喂,这看着就几米高,咱们不能挖开吗?有人比划着铲土动作,不甘心地打量着沙石堆。
齐师傅笑着把两只手掌叠在一块,用肢体语言告诉那人:现在外面也都是海水,不管是里面还是外面的人,一旦强行挖开堵塞,海水泥沙会直接倒灌进来。
内脏。他又笑着指指肚子。说你的内脏可能会被直接挤出人体,像压扁的三明治里挤出一坨番茄酱。
众人愣在死寂的墓坑里,消化这番话几秒,才开始哭爹喊娘。
他们都是安稳过日子的普通人,不是盗墓的亡命之徒。要真死在这墓穴里,破碎的肯定是无数个家庭。
我和齐师傅对视一眼。我恼火地踮脚尖,揪起他的领口,把他丢到鬼哭狼嚎的众人面前。
你弄哭的,你哄。
我则是赶紧把通讯装备戴到耳边,四处转转找信号。
海底墓道里,我趟着齐腰深的水,走了十几步,忽然听见通讯机滋滋啦啦,传来一声清晰可闻的笑:
“哈哈,时警官,你们都被吸进洞啦?”
—— 引自章节:第4章 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