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邱振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偏远地区独特的职业——哭坟人的生存状态,还深刻探讨了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社会碰撞下的道德伦理困境。文章以一起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为背景,凸显了人性中的贪婪、恐惧与亲情的纠葛,同时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面对生活重压时的无奈选择。
剧情解析
故事围绕邱振兴接下替灭门惨案受害者哭坟的活儿展开,通过此事件,反映了社会对传统丧葬习俗的态度变化,以及在金钱与道德、个人命运与家庭责任之间的抉择。随着情节推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和人性的故事,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冷漠和自私的批判。
精彩节选
我认识一个职业的 哭坟人 ,今年28岁,出生在陕西秦巴一带的山区。他特倒霉,三天两头丢钱、丢手机,这些还是轻的,几乎每一年,他都会因为各种意外进几次医院。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他长期替人哭坟导致的,劝他别干这个了。他不听,继续替人哭坟,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他越哭,就越倒霉。
2011年,他老家的山区里发生了一起极其血腥的 灭门惨案 。他接了活儿,替连内脏都被人掏出来的一家四口哭坟,最后把自己弄得有点精神不正常了。
(一)
给他取个化名,叫邱振兴。
那年夏天,他才还差俩月才满十八岁。他所在的哭坟队接到了邻县的一个单子:替曹某一家四口哭坟。哭坟队一听这活儿和曹家有关系,立马拒绝了,不肯接。原因很简单,这一家四口死得实在太惨了,谁都不愿意和命案搭边儿。
灭门案刚发生,就在秦巴一带率先传开了,而且被绘声绘色地传出了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曹某一家因为反抗入室抢劫的歹徒被灭了口,有的说曹某得罪了道上的大哥被报复了,还有的说曹某一家是死在变态杀人狂手里的。但不管哪个版本,都有一个相同点: 曹某、曹某的女儿、曹某的女婿、和曹某刚满百天的孙子死后,都被开膛破肚,肠子流了一地,场面触目惊心。
邱振兴也不想接这个活儿,但最后接了,原因也很简单,他妈前些天在山上砍柴的时候,被蛇给咬了,蛇有毒。他妈被送到县卫生所抢救,好不容易才捡回了一条命,后续的治疗和恢复需要一万块钱。
邱振兴家很穷,但凑一凑,一万块钱原本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先前不是说邱振兴一直很倒霉吗?他爸送他妈进医院后,上山捡他妈劈完的柴火(能卖钱),结果也被蛇给咬了,一万块钱的治疗费,一下子变成了两万块。至于是不是同一条蛇咬的,不得而知。
最后,邱振兴没听哭坟队里其他人的劝,接了这个私活。
结果,当天到场的时候,邱振兴傻眼了——送葬队伍人特少,包括他在内,一共只有五个人。
大家都知道曹某是包工程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他家算是秦巴一带山区率先富起来的家庭,甭说别的,从他招了上门女婿就能看出来。曹某有不少远亲,听说都早早地去了沿海发展,生活都过的不错。照理说,曹某死了,来送葬的亲属,应该不少才对。
但事实是一共只有五个人,除了邱振兴以外,其余四个也和他一样,都是因为缺钱,接了私活从临县过来的哭坟人,一个曹家的亲属都没有。但是细细一想,也能想明白为什么。曹某一家四口被残忍杀害了,连刚满百天的孩子都没能幸免于难,可见凶手究竟有多恨曹某一家,凶手没抓住,曹某的远亲近邻,哪里敢露面啊,生怕遭受牵连。
给曹某一家组织葬礼的,是曹某的哥哥。
有小道消息称,曹某的哥哥原本在上海,警方联系了他,讲述了案情以后,他原本是不敢回来的,但曹某死的突然,没立遗嘱。大家知道,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父母、配偶、子女,第二顺位继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被继承人没有立遗嘱的情况下,由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遗产,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曹某的父母和老婆早就死了,女儿又死在了这起案子里,所以,曹某唯一的哥哥,可以继承曹某的财产。
最终,曹某的哥哥还是回来了,还从上海带了好几个保镖。兴许是想拿遗产的时候心安理得一些,曹某的哥哥觉得还是得给人一家四口好好地下葬,于是四处找哭坟队。
结果,最后只来了五个人。
(二)
送葬当天,曹某的哥哥没有露面,就连遗体也是五个哭坟人从县医院接出来的。
五个哭坟人,每人的酬劳是五千块钱,干的活儿听着简单:把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最后把骨灰瓶埋到曹家的家族坟里。
大家或许以为职业哭坟人只要在死者下葬的时候,撕心裂肺地哭一场就可以拿钱走人了,事实上,他们在哭坟的过程中,挺讲究的。
哭坟人这个职业,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早年间网络媒体不是特别发达,导致这个职业比较晚才进入大众视野。在一些特别讲究哭丧文化的地区,哭坟人甚至组成了哭坟队,集体行动。比如前面提到的邱振兴所在的哭坟队,每逢适宜下葬的好日子和每年祭祖的日子,他们都忙得热火朝天的。
什么人会请哭坟人呢?一般有两种人。
一种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和亲属,每逢清明、七月半或者冬至这些传统的扫墓祭祖的日子,他们实在赶不回来扫墓,就会请两三个的哭坟人去亲人的坟头清扫。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哭坟人扫完墓、哭完坟以后,会把事先录好的视频发送给雇主,证明自己已经完工了,大家上网搜一搜,应该能搜到相关的视频。
另一种情况是死者的亲朋好友太少了,送葬的人三三两两,都排不成一支队伍,实在拿不出手,这个时候,哭坟队就出场了。大家知道,中国人对白事特别重视,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送葬的人越多越好,场面越热闹越好,在简化白事的倡议出台前,很多地方还会请和尚或者道士操办上好几天才将遗体下葬,说句不好听的,没等到遗体发臭了,入不了葬。
大家可能觉得哭坟人的活儿特别轻松,只要跪在坟头,撕心裂肺地哭上一场,就能拿钱走人了。事实上,哭坟人在哭坟的过程中,极其谨慎,他们不仅要披麻戴孝,而且除了要哭,还要唱。
没错,就是唱歌,跑调了还不行。
大家应该都参加过葬礼,注意过送葬队伍里面吹唢呐和打鼓的乐队吗?他们也是哭丧文化的一部分。
到了今天,哭丧文化逐渐消失或弱化了,只有偏远地区还完整的保留,在古时候,逝者出殡时,逝者的后代必须得一边哭,一边唱。哭可以理解,那唱什么呢?唱自己的哀思,唱逝者的生平。
中国的哭丧文化主要起源儒家文化,讲究以哭寄托对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纪念长辈的生平,合起来,就是唱哭。不哭不唱?不行,会被视为不孝,哭得或唱得太小声了,也不行,怕逝者在黄泉路上听不见。
而且,这唱,也有讲究,不是胡乱唱,非要说胡乱唱,倒也有,被称作“散哭”。
(三)
哭丧分为三类:“散哭”、“套头”和“经”。“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曲儿唱出声来,没有内容上的限制;“套头”唱“报娘恩”、“十二月花名”和“十二个寻娘”这些,有内容限制,主要哭着唱别人的好处和自己的悲恸;“经”就更讲究了,主要讲讲这个。
“经”需要结合丧葬仪式的具体情况来唱,非常复杂。假如逝者是病死的,女儿和媳妇儿要唱“买衣经”和“着衣经”;如果逝者是女性,女儿和媳妇儿还要唱“梳头经”;出殡时,女儿和媳妇儿要唱“出材经”;出殡结束,返程时,女儿和媳妇儿要唱“床祀经”;搭设牌位时,后代要唱“灵台经”;此外,还有“亭子经”、“乘船经”、“孟婆经”等等,都要在对应的情况下唱。而且,哭丧过程中,眼泪不能落于逝者的遗体上,据说会导致死者在阴间受苦。
大家在网络上了解到职业哭坟人的时候,大多带着调侃,但在哭丧文化保留完整的地区,他们还挺受人尊敬,说到底,不是尊重他们,而是尊重逝者。哭坟人自己也很信这一套,生怕哪里做得不到位,得罪了逝者。
邱振兴只有初中学历,早早地就给人哭丧赚钱去了,他年纪轻轻的,精力足,嗓子也好,哭的真挚,唱的热烈,算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了。替人哭了几年坟,也积攒了不少经验,但当他和另外四个哭坟人把遗体从县卫生院接出来以后,一下子有些懵。
人物分析
邱振兴:一个坚韧不拔却又命运多舛的青年,他的选择体现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即使面临超乎常理的不幸,依旧为了母亲的医疗费用而勇闯“鬼门关”,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无奈。
章节评论
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邱振兴的遭遇,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还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敬畏与哀悼方式的独特性。
故事情节紧凑,逐步揭示出主角接下这桩不幸差事的深层原因,引人深思社会结构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在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光辉与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