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章节试读

[丰碑]小说精彩节选推荐

作者: 吴半仙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4-11-16 03:33:15

状态: 连载

字数: 10.23万字

阅读人数: 20.12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为烈士寻亲,为革命寻根,为英雄树碑,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振兴民族而付出汗水和鲜血的人们,无论牺牲还是活着,他们永远都是一座座伟大的不朽的丰碑。

【目录】

第1章 牛大哥的心事

第2章 失踪的亲人

第3章 胜利烈士墓

第4章 我们都是守墓人

第5章 查找的难度

第6章 第六章 冤家对头

第7章 行程计划

第8章 前进村

第9章 一封介绍信

...

第10章 花名册2024-11-16 03:33:15

【原文摘录】

这个村庄位于西米干河和乌云河的交汇处,当地俗称老河口,村里人口不多,但距今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站在村头高坡上极目远眺,绵延的小兴安岭山峦叠嶂,林莽苍苍,雄浑八万里的疆域,一片粗犷。

提起老河口,还要上溯到清代康熙年间,那时鄂伦春人长期在这里游猎栖息,并负责看守皇家狩猎场,定期为朝廷猎狩貂皮、驼鹿等贡品。

此外,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抗联根据地,大约在1940年前后,东北抗日联军的几位高级将领率抗联战士,曾多次由老河口路线往返苏联,并在这里建造密营,多次与日伪军发生激烈的战斗。

初春的清晨,薄雾弥漫,天色刚刚蒙蒙亮,村头牛永贵家里的烟囱已经开始冒烟,今年五十多岁的老牛正蹲在灶台前烧水,院子里,牛大嫂正忙着喂猪。

这两口子是出了名的勤快人,日子虽然一直过的紧巴巴的,却一直都很乐观开朗,在村里村外的名声都很不错。

这天凌晨,家里的母猪刚刚下了崽子,一窝二十多个,破了这几年的记录咧。

但此时此刻,牛大哥的脸上却是阴云密布,他烧了水之后,便卷了一支烟,默默蹲在门口吧嗒吧嗒抽烟,看着婆娘喂猪。

他活了五十多年,有一件心事,也放在心上五十多年,就像一个大疙瘩,难解难开。

天越来越亮了,远处村口的“水泥路”上,影影绰绰的走来了一个人。

别看胜利村穷,这“水泥路”却是名副其实----每到下雨就连水带泥,基本上没有靴子出不了村,外面人背地里都管胜利村叫“靴子屯”。

这大清早的,谁能进村?

老牛眼神不大好,探着头眯眼往外看,一直那人快走到家门口了,他才认出是谁。

一向老实巴交又慢性子的老牛,激灵一下子就跳了起来,满脸欢喜地迎了过去,一边还不住地招呼着烧水的牛大嫂。

“老婆子,快来快来,你看看是谁回来了?!”

清晨的阳光下,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正站在老牛家院门口,笑呵呵地冲里面打招呼。

“老牛大叔,起的这么早,准是家里又下猪崽子了吧?”

这年轻人大约二十多岁,相貌端正,眉目清秀,身上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薄雾中的朝阳照在他的身上,整个人仿佛都焕发着朝气蓬勃的光彩。

牛大嫂也很是热情,笑着说:“可不是么,家里下了猪崽子,一窝二十多个呢……对了,晓兵,听说你大学毕业在城里实习,工作挺忙的,怎么有空回来了?”

“这不是昨天我二叔打电话,说家里有点事,让我回来一趟。”

“有点事?啥事?我咋没听你二叔说?”老牛开口问道。

—— 引自章节:第1章 牛大哥的心事

 

那些字,他起码得有一半不认识。

刘晓兵指着档案上的记录,一字字念道:“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与优势装备之敌浴血奋战、周旋苦斗,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共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

八十七岁的牛朝东,听到这里的时候,早已是满面激动,老泪纵横,嘴唇微微翕动,仿佛在回忆着往昔岁月。

“……东北抗日联军于1940年后结束了大规模游击战争,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隐蔽整训,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

“……吕文军、赵卫东、陈学礼、牛朝亮……等十三人小分队,活动在石人沟、朝阳岭、许家窝棚、碾子营、鞑子屯一带……坚持游击斗争数月,击毙击伤日伪军八十余人。”

刘晓兵念到这里,便停了下来,牛朝东紧张地问:“晓兵,这后面呢?”

“牛爷爷,这档案就记录到这里,再往后的内容,没了。”

刘晓兵苦笑着说:“就这还是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找到的唯一线索。而且当时留下来的抗联战士太分散,大多数连记载都没有,能找到确切名字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刘洪接道:“而且这还是借了吕文军的光,他是抗联三军的一名连长,是个战斗英雄,当时这个小分队就由他带领,不然的话,怕是这点资料都没有。”

刘晓兵点点头:“是的,吕文军的材料我也查到了,他在1941年的时候牺牲了,但是跟他在一起的其他战士,就没有记载了。”

牛朝东抹了抹湿润的眼睛,说道:“唉,那时候很多战士用的都是化名,牺牲了,连个身份都没有,后人想找都找不到啊。”

牛永贵也叹了口气:“别说身份了,大多数连尸首都找不到,好一点的挖个大坑一起埋了,有的直接往山沟大河里一扔……上哪找去啊。”

这话题沉重了起来,牛大嫂打圆场说:“别净想那些不好的,万一人还活着呢?”

人还活着?

刘晓兵眼前一亮,别说,这种可能好像还真的会有啊。

既然现有的线索,不能证明牛朝亮已经牺牲,那就说不定人家并没有死,一直活到了解放后,甚至现在都有可能还建在。

“如果人还活着,那应该是快一百岁了,这种几率简直太小了,再说,如果没牺牲,他干嘛不回来?”

—— 引自章节:第2章 失踪的亲人

 

墓地四周翠柏环绕,坟茔往北几米远的地方是一座烈士纪念碑,碑高约2米,碑身刻有“胜利烈士墓”五个大字。

上午9点,今年已经七十岁出头的陈长江,早已将烈士墓打扫干净,然后在烈士碑前面点上了三只烟,自己也叼上了烟袋锅,靠在一旁的树根眯眼休息。

别说这十里八乡,在乌伊岭镇,乃至整个汤旺县,胜利烈士墓都是大名鼎鼎。

这座坟茔起初全为土筑,因为长年暴露在外,风吹日晒,坟茔越来越小,虽然经过多次加固,在四周砌上了砖石,但仍然难掩岁月的侵蚀。

陈长江打量着不远处的墓碑,就像看着陪了自己一辈子的亲人,但那目光里还有着些许的唏嘘和无奈。

在他心里,也有一个心愿,始终没能实现。

胜利烈士墓虽然在当地很有名气,但因为这一片林区地处偏远,道路又崎岖难行,所以很少会有人来这里祭扫。

前些年,这座烈士墓的墓碑还很简陋,连上面刻的字都是歪歪扭扭的。后来县里来人祭扫,觉得这实在有点对不住烈士们的英灵,才给烈士墓立了现在的这块碑。

可陈长江还是不太满意,在他心里,始终觉得应该用上好的石料,砌一座庄严神圣的烈士墓,再立一座高高的丰碑,上面刻上烈士们奋勇战斗的英雄事迹,写上烈士们的名字。

然后还应该在高处建一座亭子,让烈士们可以驻足其中,再也不会受到风吹雨打,同时还可以眺望如今祖国的大好河山。

至于丰碑有多高,他觉得起码也要三米,或者四米以上!

思索着心事,陈长江一袋烟不知不觉抽完,他把烟袋锅子在地上磕了磕,慢悠悠地站了起来。

然后,他忽然听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随后,一个人从旁边的山路跑了过来。

“爷爷……爷爷……好消息……镇上来人祭扫烈士墓了……”

这人一边跑一边喊,满脸都是兴高采烈的样子,但还没等说完,陈长江就抡起烟袋锅子,直接敲在了他的脑袋上。

“小兔崽子,喊什么喊,上个月清明节都没人来扫墓,这时候谁能上咱们这地方来?”

陈长江压根就没信,吹胡子瞪眼睛地冲着自己的孙子喊道。

来的这人自然就是他的亲孙子,刘晓兵的高中同学,陈四平。

说起来,他们家的名字还都是有纪念意义的,当年陈长江他爹参加抗联打日本,就给自己改名叫陈抗战。

后来陈抗战又参加了三大战役,却在这时候失去了一条腿,不能再参战。

—— 引自章节:第3章 胜利烈士墓

 

陈长江一瞪眼:“放屁,你跟我这些年,干过一件大人的事么?今天早上我让你跟我来清扫墓地,你说你上茅房,转个身的功夫你就跑没影了,我还能指望你干啥?”

陈四平嬉皮笑脸地说:“我那不是遇见晓兵了么,听说孩子们要来扫墓,我就跟着他们一起去张罗张罗,这也是好事呀,你不是总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忘了老一辈的浴血奋斗了,怎么我带来了这么多孩子,你还不高兴?”

“那也是人家晓兵的功劳,跟你有啥关系?”

陈长江满眼都瞧不上他,见此情况,刘晓兵笑着说:“陈爷爷,四平从高中毕业就一直在这里跟您一起守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他苦个屁,苦的都是我老人家,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再说他那是心甘情愿留下来跟我守墓么?他那就是没考上大学!”

对于自己这个唯一的孙子,陈长江其实是寄予了很多期望的,怎奈孙子不给力,又天性顽皮,一直以来,在他的眼里,陈四平就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货色。

刘洪也来打圆场,劝道:“陈大爷,你老人家这就不对了,四平现在是个孩子,调皮点也没什么大不了,再说,他早晚也要接您的班,先锻炼锻炼嘛。”

陈长江心中不由微微一颤,瞥了一眼陈四平。

是啊,刘书记说得对,自己已经七十多岁,土都埋到脖子的人了,这个职责早晚要交给下一代。

想到这里,他喊过陈四平,低声嘱咐:“小兔崽子,看在刘书记和晓兵的份上,今天我就相信你一次,你给我好好讲,要是说的不好,看我不卸了你的大腿。”

陈四平一咧嘴,笑道:“爷爷,你就放心吧,你那套词我都听无数遍了,耳朵都起茧子了,不会错的。”

这革命故事,自然就是讲当年那场战斗的胜利,讲马掌屯如何变成胜利村,讲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讲现代人要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多做贡献。

陈四平上前几步,清了清嗓子,开始学着陈长江的强调讲述起来。

“1939年初,盘踞在汤旺县的日伪军展开扫荡,我抗联第三军第六师一团三营二连的三十六名战士被日军围困于当时的马掌屯,也就是现在的胜利村……”

陈四平的讲述抑扬顿挫,富有感情,清晰地回顾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战斗。

那时,三十六名战士主动承担起了掩护部队主力突围的任务,奈何敌我力量悬殊,在部队主力顺利突围后,三十六名战士被围困在西山密林中。

他们倚靠着地形,坚守了两天,击毙击伤数百名敌人,直至弹尽粮绝。

气急败坏的敌人使出了惨无人道的手段——放火烧山。

—— 引自章节:第4章 我们都是守墓人

丰碑
★★★★
吴半仙
小说推荐 - 连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