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青山墨客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3-26 08:38:35
状态: 完结
字数: 11.55万字
阅读人数: 3.11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刚刚穿越大明,却发现自己竟然成了方孝孺门下,开局就要被诛十族?在这关键时刻,方子言却意外觉醒了死谏系统,只要因为上谏被朱棣赐死,就可以带着一千亿回到现代!可随着他屡次进谏,朱棣却压根儿没打算杀他,事情渐渐不对劲了……朱高炽:大明能得此人,乃是天佑大明啊!姚广孝:大明国师该当此人,老夫自愧不如啊!永乐
【目录】
第1章 诛十族,我就是第十族?
第2章 更识时务
第3章 为何啊
第4章 为了大明的气运
第5章 关照
第6章 一心求死
第7章 兄弟阋墙
第8章 朱棣的报复
第9章 走后门
第10章 歪心思
第11章 认同
第12章 多亲多近
第13章 洗白良方
第14章 炙手可热
第15章 殷勤备至
第16章 帝王雄心
第17章 劝谏
第18章 邀买人心
第19章 深夜拜访
...
第20章 促膝长谈2025-03-26 08:38:35
【原文摘录】
他前世好不容易创业成功,公司上市,市值破亿,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竟然就穿越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还穿越到了燕王朱棣造反的这一年,准确来说是朱棣带兵杀入南京城这一天。
本来身为穿越者,只要略微展示一下他的智慧和知识储备,肯定会被朱棣重用,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绝对不是问题。
可他偏偏穿越到了方府。
没错,就是那个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嘴硬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府内。
原主本来是方孝孺的一个远方亲戚,远到方孝孺都不知道有自己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可一个月前,原主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厚着脸皮来方府求情,管事的人看在他是方家人的份儿上这才给了他一个杂役的活儿。
而且方子言刚才好好捋了一下族谱,发现不多不少,自己正好是方孝孺的第十房亲戚,也就是说自己刚刚穿越就要掉脑袋了?
如今朱棣刚刚进城,应天府乱成了一团,方孝孺显然还没有被杀,说不定还有一丝生机。
方子言毫不犹豫,正打算走为上策,可刚出房门,外面就传来了一阵整齐划一的脚步声。
“这是怎么回事儿?”
方子言连忙问道身旁的一个老仆。
“不好了,老爷刚才被燕逆唤进了宫里,已经足足去了半个时辰了,肯定是老爷不愿意替那燕逆起草登基诏书,要屠了我们方府……”
听到此话,方子言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不是吧?
真就穿越过来就是死局?
方孝孺,我谢谢你八辈祖宗!
小爷我不想穿越啊,我还有一个亿等着我去花呢!
然而就在方子言绝望之际,他脑海中突然想起一道机械的提示音。
【叮,检测到宿主意志,成功激活死谏系统!】
【只要宿主死谏,因为进谏而被朱棣赐死,便可以回到现代,并可以获得一千个亿的现金奖励!】
【提示:若是因为其他原因死亡,宿主则会彻底死亡!】
方子言听到脑海中的声音,顿时愣住了。
死谏系统?
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因为进谏被朱棣处死,就可以回到现代社会对吧?
可如果就这么被处死的话,自己连朱棣的面儿都没见着,肯定不能算数。
如今方孝孺应该已经让朱棣诛自己的十族了,不出意外的话,自己的结局已经被注定了。
而且自己一个方府的杂役,又有什么资格能见到朱棣?
眼看着外面的官兵已经冲了进来,方子言顿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
“都给我住手!”
方子言一声呵斥,众人不由纷纷转头看着他。
“本将柳升奉命前来捉拿罪臣方孝孺家眷,你这小厮,好大的胆子!”
为首的将领一个眼神,随即示意左右将方子言拿下。
—— 引自章节:第1章 诛十族,我就是第十族?
可朱棣却假意摇摇头道:“本王此番前来本是清君侧之恶臣,并非要自立。”
你不想自立,那要方孝孺给你起草登基诏书干什么?
方子言一边内心吐槽,一边组织语言,打算套朱棣的话:“启禀陛下,如今建文自焚,国不可一日无君,若陛下不称天子,置大明江山于何处?”
虽然方子言这套说辞很俗套,而且建文是生是死现在也尚未可知,可这人毕竟是方孝孺的家眷。
如果方孝孺还是不愿意给自己起草登基诏书,让此人代替,也能杀一杀这些儒生的气焰。
眼看朱棣很是受用,方子言继续吹捧道:“草民早就听闻陛下继承了太祖风范,今日得见龙颜,果真如此,草民不才,通读史书,只觉得陛下有古之帝王风范!”
听到此话,朱棣只觉得方子言有趣,忍不住反问道:”那你觉得,本王像哪位古之帝王?”
他尚未登基,就是需要这种话来衬托出他的神圣性。
望着朱棣的神情,方子言微微一笑。
你以为我会说什么唐宗宋祖是吧?把你类比贤君,你好继承大统!
酝酿了一番之后,方子言无所畏惧,站直了身子,铿锵有力道:“草民纵观历史,只觉得陛下有越王勾践之雄风。”
“当年越王勾践为了欺骗吴国君王,不惜屈尊给夫差尝粪治病,陛下为了欺骗建文,也效仿越王,在猪圈里装疯卖傻,是为常人所不能忍之!”
方子言此话一出,众人的脸色顿时吓的煞白。
朱棣这些年为了欺骗建文皇帝,装疯卖傻不说,有时候还在街头抢别人的吃的,有时候昏昏沉沉的睡在街边的沟渠之中。
世人当然都知道这些事,可却没有一个人敢在朱棣面前提起。
此刻竟然被一个无名小子当着这么多人说了出来,这不是赤裸裸的打朱棣的脸吗?!
可方子言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继续道:“世人只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却不止他已经被复仇之心所吞噬,成功后不但残暴成性,而且还杀掉了文种和自己的皇后。”
“陛下如今尚未继位,就杀的应天血流成河,若是登基,岂不是比勾践更为残暴?”
“因而,草民观陛下,与那越王勾践,简直是如出一辙。”
“如今大明百废待兴,陛下若是停止杀戮,调养生息,励精图治,史官或许还会记下你的功德!”
“倘若陛下再滥杀无辜,别说大明百姓会骂你逆贼,有朝一日,你若是去了地下,又有何颜面见太祖皇帝?!”
随着方子言一番慷慨激昂的话音落下,全场寂静了!
朱棣紧握拳头,眼神之中的怒火已经快喷出来了。
—— 引自章节:第2章 更识时务
当初他造反的确是为了自保,那个时候他还能说服自己,可如今已经夺得了天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是把方孝孺为首不服从自己的人全部杀了,还是听从老大和姚广孝的建议推行仁政。
朱棣虽然平日里杀伐果决,可绝对不是个意气用事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造反成功了。
就在此刻,一道人影闯入了他的视线。
“太孙参见皇爷爷。”
看见来人,朱棣的脸上这才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意。
“臭小子,你怎么来了?”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年纪尚幼的太孙朱瞻基。
如果说朱棣最疼爱的人是谁,那绝对是这小子了。
“父亲说皇爷爷心情不好,让我来看看。”
朱瞻基的个子还不到朱棣的腰间,说话也有些奶声奶气的。
“你爹是想让你来劝我饶了方孝孺他们两人吧!”
朱棣好没气地哼了一声,蹲下身子宠溺地摸了摸朱瞻基的脑袋,然后将他抱起身来,开口问道:“小子,你觉得爷爷应该怎么做?”
年幼的朱瞻基转了转黝黑的眼珠子,这才开口道:“皇爷爷,我觉得你应该放了那个叫方子言的。”
“为何啊?”
“因为我听父亲说此人在柳将军带兵到方府的时候就猜到了方孝孺恳求爷爷您诛了他的十族。”
“哦?”
听到此话,朱棣愣了一下。
他刚才正在气头上,自然是没有人敢来和他汇报这些细枝末节。
朱瞻基继续道:“既然如此,此人应该知道他难逃一死,可他宁死之前求见皇爷爷一面,却不是为了求饶说明此人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不错。”
面对自己好皇孙的分析,朱棣也不由地点点头。
“方才孙儿也在场,此人所说虽然冒犯了皇爷爷,可却和方孝孺不同,孙儿觉得他更想提醒您要治理好大明必须施仁政。”
听到孙儿头头是道的分析,朱棣也觉得有一丝道理。
如果这小子只是一心求死的话,那大可不必面见自己,给自己说那些话,还用勾践来警示自己。
朱棣又思索了一会儿,这才看着朱瞻基道:“这些话是你自己想的还是你爹教你的?”
“都是孙儿自己想的,爹只让我来看看您。”
“行了,此事爷爷自有判断,你先回去吧。”
“嗯。”
……
牢狱之中。
方子言正无比头大。
他刚才就差指着朱棣的鼻子骂他了,可这样这位永乐大帝竟然只是把他关入大牢了。
方子言不怕别的,就怕朱棣就把他这么关一辈子,那自己岂不是废了?
不行!
不能这么坐以待毙!
死谏,也就意味着自己必须要上台。
—— 引自章节:第3章 为何啊
“方子言,就是今日辱骂了陛下那人,据说是方孝孺的孙侄。”
刚才方子言的奏折由狱卒呈上去之后,就到了朱高炽的手中,虽然老爹没有登基,他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但其实朱棣造反前很多事就已经交到他手中了。
大堂内几人犹豫了一下,其中一人开口道:“殿下,如今圣意不明,且不说是否要削藩,就凭这奏折内的大不敬之词就足以杀了此人。”
“对,殿下,而且先前陛下已打算诛了方孝孺的十族,若是陛下没有改变想法,那这样做无异于火上浇油。”
“两位大人言之有理,依老臣之见,也万万不可将此奏折呈上去,陛下若是以为殿下在揣测圣意恐为不妥。”
几人说完之后,朱高炽也叹了口气。
他们说的这些,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可他不是傻子,相反的他这些年帮朱棣处理政务,政治嗅觉反而非常敏感,他早就猜到了朱棣称帝之后绝对会削藩。
而且他的猜测和方子言奏折之中所说的几乎相差无几,不说其他的,就单凭此就已经说明此人绝对有治国之才。
不过最让他震惊的是方子言在奏折里所写的削藩带来的种种恶果,这些是他都从来没有考虑到的。
可以说方子言这道奏折绝对有很大的价值,在他看来觉得值得朱棣亲阅,可此人却继承了方孝孺的臭脾气,言语之间简直是大不敬。
现在朱高炽就怕自己把奏折呈上去之后,朱棣一怒之下直接杀了这个人才,所以他才召集了诸大臣协议。
不过正在他犹豫之际,人群中却突然出现了一道声音。
“依微臣之见,殿下应该将奏折呈上去,却不能直接呈上去。”
听到此话,朱高炽顺着声音看了过去。
这个人朱高炽是认识的,是建文在位时的翰林院的编修,杨士奇。
“说下去。”
杨士奇这才继续道:“依微臣之见,此人虽是方孝孺孙侄,却不是死板的儒生,而是治国之能臣有大胸襟,只是太心高气傲了。”
“这封奏折所写的不是为了他个人,也不是为了万家十族,反而是为了大明的气运。”
“依微臣所见,哪怕陛下不打算削藩,看了这封奏折之后也一定会有所得,所以这道奏折必须呈上去。”
“不过如今陛下正在犹豫如何处置方孝孺及其他朝中忤逆者,这封奏折言辞激励,又不能触怒陛下。”
“殿下若是愿意,则可以将奏折中的内容口述给陛下,其中言语激烈之处自然就不需要复述了。”
“陛下圣明,自然能够明白这道奏折的意义,不过只怕陛下追问起来会怪罪殿下。”
—— 引自章节:第4章 为了大明的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