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湖老六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3-28 07:26:55
状态: 完结
字数: 9.32万字
阅读人数: 13.2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年轻医生李明从上海来到新疆喀什的感人故事。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热土上,李明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还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医疗情况。通过与当地同事阿依古丽的合作,他逐渐融入这片土地,在医疗技术、文化理解和个人成长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
【目录】
第1章 选择
第2章 出发前夕
第3章 踏上旅途
第4章 先去喀什
第5章 到达目的地
第6章 初到医院
第7章 适应期
第8章 初次门诊
第9章 语言之美
第10章 高原义诊
第11章 倔强的心
第12章 希望的种子
第13章 希望之光
第14章 生命的协奏曲
第15章 理想的碰撞
第16章 细水长流
第17章 点点星火
第18章 共同的守望
第19章 融合之美
...
第20章 信任的力量2025-03-28 07:26:55
【原文摘录】
树影婆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花纹,仿佛一件精心裁剪的蕾丝衣裳。
偶尔有微风拂过,树叶便沙沙作响。
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的气息青草的气息,白玉兰残留的幽香,还有年轻人身上散发出的朝气。
这气息浓郁得几乎让人晕眩,又带着些许苦涩,就像是被阳光晒过的青柠檬。
远处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
楼前的台阶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或坐或立,他们的笑声清脆,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惆怅。
广场中央,一面鲜红的横幅高高悬挂。
“欢送XX届毕业生”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一抹艳丽的口红,涂抹在这座学府素净的脸庞上。
横幅下方,一群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生正在排队等待入场。
黑色的学士服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是一片片振翅欲飞的蝴蝶。
女生们的发丝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有的细心地别上了小巧的发卡,仿佛想要将这美好的时刻永远固定。
男生们的领带整齐地系在衬衫领口,却难掩他们眼中的兴奋和紧张。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却又带着即将离别的伤感,就像是一朵盛开在秋天的玫瑰。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是汗水、香水、还有些许紧张情绪混合而成的味道。
这味道浓郁而复杂,就像是即将离开校园的学生们此刻的心情。
在这片喧嚣中,李明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熙攘的人群。
阳光透过他身后的玻璃窗洒落,在他周围形成一圈淡淡的光晕。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演讲稿的边缘,纸张的触感让他想起了医院里的病历本。
就在他准备开口的瞬间,一阵微风拂过他的脸颊,带来一丝凉意。
这丝凉意让他恍惚间回到了几天前的那个下午……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近乎刺眼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燥热。
李明刚结束一天的实习,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道还萦绕在他的鼻尖,像是一位挥之不去的老朋友。
一通电话打破了这看似平静的表象:“李明,张国华教授要见你。”
李明怀着一丝莫名的忐忑,来到张教授的办公室。
推开门的瞬间,他看到张国华正站在窗前,背对着门口。
阳光为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仿佛一尊沉思的雕像,既庄严又孤独。
“来了。”张国华转过身,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坐吧。”
这笑容像是一杯温热的茶,既温暖人心,又带着些许苦涩。
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书卷气息,混合着淡淡的烟草味,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
—— 引自章节:第1章 选择
李明站在衣柜前,犹豫地拿起一件又一件衣服,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心不在焉。
房门虚掩着,客厅里父母的争论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这么大的事情竟然都不和家里商量一下,太不像话了!”母亲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担忧,“新疆那么远,条件那么艰苦,他一个人怎么能行?”
“孩子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父亲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像是一杯温热的茶,“我们不能总是把他拴在身边。”
“可是新疆啊!”母亲的声音陡然提高,“那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正因为那里条件艰苦,才更需要像明明这样的年轻医生。”父亲叹了口气,“再说了,他爷爷当年不也是去的新疆吗?”
“那能一样吗?”母亲反驳道,“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再说了,他爷爷去的时候可是和他奶奶一起……”
“时代变了,但是医者仁心的精神不能变。”父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明明能有这样的选择,我觉得很欣慰。”
“欣慰?”母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嘲讽,“你倒是欣慰,我这个当妈的可怎么办?以后想见他一面都难。”
“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想见面随时都可以。”父亲安慰道,“而且,你不觉得这是明明成长的好机会吗?”
“成长?”母亲的声音突然低了下来,带着一丝哽咽,“他在我眼里永远都是那个需要我照顾的小孩子……”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放手。”父亲的声音温柔了许多,“让他去经历,去成长,去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行了,事情都这样了,我们就尊重明明的选择。”
渐渐客厅里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窗外蝉鸣声依旧。
李明站在房间里,手中紧紧攥着一件毛衣,那是母亲去年冬天亲手织的。
他的眼眶有些微红,但嘴角却挂着一丝坚定的微笑。
他知道,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他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将会如同丝绸之路一般,漫长而充满未知,但也同样充满希望和可能。
李明深吸一口气,轻轻地将那件毛衣放进了行李箱。
收拾好行李,他坐到书桌前,拿起援疆的资料看了起来。
对口援疆是中央政府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
这一政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加快改变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状况,也是为了保证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更是为了实现整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 引自章节:第2章 出发前夕
“明明,你的毛衣带了吗?”母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新疆昼夜温差大,晚上可能会冷。”
李明笑了笑:“带了,妈。您给我织的那件,我都放在箱子最上面了。”
父亲的手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别忘了照顾好自己。医者,先医己。”
李明点点头,心里泛起一丝暖意。
父亲总是这样,寥寥数语,却道尽关怀。
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李明的注意。
是阿依古丽,他在医学院的同学,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姑娘。
只见她站在那里,像是一朵在沙漠中绽放的野蔷薇。
她的眼睛黑得发亮,仿佛盛满了南疆夜空的星光,眼角微微上挑,透着一丝狡黠。
高挺的鼻梁下是一张樱桃般的小嘴,唇角微微上扬,似乎随时准备绽放一个明媚的笑容。
皮肤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小麦色,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被大漠的风沙打磨过一般细腻。
颧骨略高,为她的脸庞增添了一丝英气。
乌黑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发梢微卷,在阳光下泛着丝绸般的光泽。
阿依古丽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却难掩她曼妙的身材。
她站在那里,挺拔而优雅,像是一棵在风中摇曳的白杨。
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她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她的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那是从小生活在大漠中的人才会有的特质。
然而,当她微笑的时候,眼角会浮现出淡淡的笑纹,让她整个人显得温柔而亲和。
“阿依古丽!”李明挥手招呼道,“这边!”
阿依古丽转过身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她快步走过来,身后跟着一个中年男子。
“李明,你来啦!”阿依古丽的声音清脆如百灵鸟,“这是我爸爸,特意从乌鲁木齐过来接我的。”
李明连忙向阿依古丽的父亲问好,心里不禁有些羡慕。
阿依古丽是回家,而他却是离家。
这种微妙的差别,让他感到一丝莫名的惆怅。
“明明,这是你同学啊?”母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好奇和欣喜。
李明点点头:“是的,妈。这是阿依古丽,我们医学院的同学,她是新疆人。”
母亲的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哎呀,那太好了。小丽啊,以后明明在新疆,还要请你多多照顾。”
阿依古丽笑着点头:“阿姨您放心,我会的。”
就在此时,张国华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李明,阿依古丽,你们来了。”
大家转身,只见张教授带着一群年轻人走了过来。
—— 引自章节:第3章 踏上旅途
“李明,你醒着吗?”阿依古丽轻轻敲门。
李明打开门,看到阿依古丽站在门口,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怎么了?”他问道。
阿依古丽说:“我和我爸爸准备先回喀什,你要不要先跟我们一起过去?”
李明一愣,随即眼睛亮了起来:“可是张教授那边……”
“我们可以先和张教授商量一下,”阿依古丽提议,“反正他要在这里开会,我们先过去熟悉环境也好。”
李明思考了一会儿,点点头:“好,我们一起去找张教授说说。”
两人来到张国华的房间前,李明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
“进来。”张教授的声音从里面传出。
李明和阿依古丽走进房间,看到张教授正在整理文件。
“张教授,”李明深吸了一口气,“我和阿依古丽有个想法,想和您商量一下。”
张教授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什么事?说吧。”
阿依古丽接过话头:“是这样的,我想先回去看看情况,顺便带李明一起去熟悉环境。您看……”
张教授沉吟片刻,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
“你们先过去?”他问道,语气中带着些许犹豫。
李明连忙解释:“是的,教授。我想着您要在这里开会,我先过去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张教授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
“你们的想法很好,”他点点头,“阿依古丽,你是本地人我倒是不担心,但是李明……”
阿依古丽笑着说:“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他的。”
“那好吧,”张教授无奈地笑笑,最终同意了,“你们可以先去喀什。不过记得随时保持联系,有什么情况立即报告。”
李明和阿依古丽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谢谢您,教授!”李明由衷地说。
离开张教授的房间后,两人激动地击掌相庆。
“太好了!”阿依古丽笑道,“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吧。”
李明点点头:“真没想到,我们现在会一起来新疆。”
阿依古丽略带好奇地看着他:“怎么突然说这个?”
李明笑了笑:“就是觉得很奇妙。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我还以为你是个很难接近的人呢。”
阿依古丽也笑了:“是吗?我倒是觉得你那时候特别内向,总是一个人埋头看书。”
两人相视一笑,都感觉到了这几天来关系的微妙变化。
在火车上的三天里,他们分享了许多,交流了对未来的憧憬,那种朦胧的陌生感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近和默契。
—— 引自章节:第4章 先去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