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彦君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3-28 13:05:03
状态: 完结
字数: 7.85万字
阅读人数: 14.53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年轻的教师吴淮因回到老家而感到落差,同时又因亲戚争抢房产而觉得厌弃,他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终于怀着满腔热情奔赴新疆成为援疆教师。本以为会在市内一展宏图,却发现自己被配到了克拉玛依市内区下的乡镇教学点。这里条件艰苦、学苗稀少,孩子们处境艰难,原本抱怨环境的吴淮在与学生艾山的相处中发现他是个有着长跑天赋的
【目录】
第1章 到西部去
第2章 接力赛
第3章 孩子们
第4章 艾山
第5章 骆驼客
第6章 马与野狼(上)
第7章 马与野狼(下)
第8章 互助
第9章 长跑
第10章 比赛(上)
第11章 比赛(下)
第12章 选择
第13章 突破
第14章 去争取,去改变
第15章 枢纽
第16章 修路
第17章 从细节改变
第18章 23份希望
第19章 穿越风沙的相遇
...
第20章 大桥2025-03-28 13:05:03
【原文摘录】
吴淮看着校长递来的那份申请报告,右下角已经盖上了红色公章。
他心里喜悦不已,这可是他期盼已久的援疆行动,为了响应这次号召,他不惜与家里闹得不可开交!
两个月前,爷爷去世,家里的亲戚们为了争夺爷爷的老房子而大打出手,吴淮无非是为了父母说了几句话,大姑就指着他破口大骂:“吴淮你念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既不能买房也不能买车,还想惦记你爷爷这么点遗产,我儿子现在才最需要这笔钱,你怎么好意思和你爸妈一起抢的啊!”
吴淮真是气得不轻,他受够了这群亲戚的无中生有,总觉得自己这么高的学历不该埋没在大字不识的文盲之中。
正巧局里下发了援疆的支教计划,他心生期盼,仿佛终于看见了用武之地的可能。
红头文件上的那句“响应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曾令吴淮热血沸腾,想他决定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就怀揣着为孩子们奉献青春的豪情壮志。
可不幸的是,他专业受限,就算有研究生的头衔加持,他回到老家也只能成为职专教师。
倒不是觉得职专不好,而是技能学校更需要专业性强的人来引领希望学到手艺的孩子们。
他的专业是历史,职专里甚至没有专门的历史课,而他能考上这个岗位,全部都是托了“研究生不受专业限制”的福气。
待回了家,吴淮和父母坦诚了自己的决定。
“什么?”母亲震惊道:“你怎么都没有和家里商量就做了这么大的决定?”
“我已经27岁了,妈。”吴淮无奈道:“我是个成年人了,可以自己做主。”
“但这不是小事啊!援疆很苦的,支教就更苦了,要是被派去了教学点,你连热水都喝不上,这种苦哪能受得住啊?”
吴淮却对此乐观:“新疆建设现在好着呢,哪有你说的那么难。”
“无论是哪里的教学点都不容易。”父亲终于在这时开口,他叹息道:“我做了这么多年的乡村小学校长,很清楚村小的情况,吴淮,你还是太年轻了,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
吴淮不仅坚定,还义不容辞道:“爸,妈,你们不要再劝了,我已经决定了,局里也准了我的申请,现在是箭在弦上,我非去不可!”
“你这孩子也太任性了!”母亲数落道:“读书读傻了,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遭罪!”
可即便母亲再如何阻拦,吴淮也觉得只有前往西北才能实现他的个人价值与迫切希望。
—— 引自章节:第1章 到西部去
同事们好心地提醒他在行李箱里多装几件羽绒服,最厚的鞋子都带上,到了那里再去市里可费劲,交通上就不那么便利。
可吴淮觉得这会儿是晚夏啊,他还穿着短袖呢,更何况周六休息的时候可以去当地商场里买,他可不想行李太费劲了。
他也承认自己不是那么勤快的人,所以在局里问他出行方式时,他选了只需要转一次车的高铁,连飞机都觉得麻烦。
更何况从他老家没有直达克拉玛依的任何交通工具,即便是到达中转站前,他也需要坐10个小时的高铁。
而且这次支教计划,只有他一个人,连同伴都没有。
他只觉得是那群人不如他有斗志,他可不是那种满足于温水煮青蛙的性格。
这会儿已经上车半个小时,吴淮的邻座有学生模样结伴而游的年轻人,热闹哄哄地聚在一旁打着扑克。也有人走过来热情地邀请面相沉静的吴淮加入,他礼貌性地摇了摇头,婉言拒绝。
他忙着欣赏沿途景色,穿行田野间的翠绿,站立一旁的稻草人穿着主人不要的红格布褂子,随风空空飘荡。明晃晃的阳光穿透车窗照进吴淮的眼底,将瞳孔映出五彩斑斓的明媚。
车速很快,眼花缭乱,吴淮不知不觉睡着了,等醒过来时,已经是下午光景。
他腰酸背痛地在车厢里溜达了一会儿,百无聊赖地拿出笔记本查找克拉玛依的面貌,接着看电影,吃了泡面,终于熬到中转,他已经疲乏的行动迟缓了。
这次的票是绿皮车,速度慢了很多,环境也开始变差。
已经可以看到皮肤黝黑、眼窝深邃的异乡人出没。
吴淮开始感受到了离开家乡的陌生,已经是凌晨,他却睡不着,盯着窗外的黑夜发呆,耳边是听不懂的语言,他戴上耳机,企图用音乐隔绝外界。
一夜无眠,一直到了清晨6点,吴淮终于到达了克拉玛依。
随着人群出了站口,他觉得当地的温差有些大,大概是早上的缘故,他觉得冷,瑟缩着脖子走到广场时,迎面有一位高个子的中年男子朝他挥手,他的汉语不算流利,但吴淮勉强能听得懂。
再加上他手里拿着接站的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吴淮老师”,两个人立刻握了手,他说自己一眼就看见了吴淮,早上穿着短袖的只有吴淮自己。
他自我介绍了名字,要吴淮称呼他哈里拜就行,然后热情地带吴淮上了他的面包车,激动地说道:“学生们都盼着您来呢!”
吴淮没怎么摸清状况,他问了句:“周六也上课吗?”
—— 引自章节:第2章 接力赛
但真正到达的,却是克拉玛依市下的乌尔禾区中的一个小乡镇。
吴淮在面包车上颠簸了近乎3个小时才到达乡里,天已经黑了,他冷得直打哆嗦。
哈里拜把自己的外套给了他,司机则是帮他提着行李箱下车,三个人打着手电筒朝学校走去。
“前面是小泥路,车子过不去,吴老师再坚持坚持,走个10分钟就到了!”哈里拜叮嘱吴淮:“多注意脚下。”
吴淮佝偻着身体跟着他们走在坑坑洼洼里,但他觉得早已超过了10分钟,至少走了20分钟。
快到学校门口时,吴淮脚一扭,整只鞋都陷进了泥坑里。
司机赶忙扶住他,但他说的新疆话令吴淮一句也听不懂。等他掏出自己的手机电筒照向脚下,才发现是个很大的坑,他错愕地问哈里拜:“怎么不填上呢?学生们经过这里多危险啊!”
哈里拜只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吴淮拔出脚,整只鞋都脏兮兮的,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校门口,守在大门旁等候的是个很年轻的女教师。
在昏暗的光线下,她的脸颊泛着点紫红色,眉眼深邃得和吴淮在电影里见过的新疆姑娘一模一样。
她用生涩的普通话和吴淮说:“欢迎你,吴老师,我是这里的教师祖丽亚提,您叫我祖丽吧!”
吴淮想和她握手,但刚刚碰过鞋子的手掌已经很脏了,他改为鞠躬问好。
祖丽在三人都进来之后把校门关上锁好,那么重的铁门她一个人推起来却很熟练,吴淮询问哈里拜她负责的科目。
“祖丽亚提负责这里的所有科目,除了体育。”
哈里拜却习以为常道:“其实不只是我们这里,就算是区里也有很多教资紧张的乡村学校。只不过,我们这里要更难,别说市区了,离县区都远,新考上的年轻教师谁愿意来这里吃这样的苦呢?”
吴淮心里也有些茫然了,但这还不是最让他无奈的,一进了教学楼,他发现整栋楼都背阳,而且墙壁潮得长了霉,不翻新是除不掉的。
员工宿舍在走廊尽头,隔壁就是学生的宿舍,吴淮发现只有两间学生宿舍,床铺加在一起总共8个。
“学校里孩子不多。”哈里拜说,“加上不住宿的那几个,全校各年级一共是23个孩子。”
“那……请问教师数量呢?”
哈里拜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外头的祖丽,司机平时也要当门卫,还有个体育老师,他最后指着吴淮:“加上吴老师,现在有5名教师啦!”
吴淮却笑不出来,他不敢想象一所学校此前是如何依靠4名教师运转的,更不敢想象6个年级总数只有23个孩子的学校是如何艰难维持。
—— 引自章节:第3章 孩子们
等到他开了门,祖丽给他带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羊奶来,吴淮非常感谢,但他急着先洗漱,祖丽告诉他去走廊对面的卫生间里,大家都是去那里洗脸刷牙的。
吴淮拿着牙刷和杯子走到卫生间的水池边,发现水龙头旁已经挤满了穿好校服的孩子们。
他们不算干净的小手捧着冰凉的自来水,生怕浪费似的,要一个一个地排好队才能使用。
见吴淮来了,扎辫子的小女孩喊了声“malen”,就要其他孩子先让开,把位置让给吴淮。
吴淮匆匆洗了脸,也顾不得冷水刺骨,他急着把位置还给孩子们,只有一个水龙头,住宿的17孩子都要围着宝贵的水源,吴淮连漱口都不敢多加浪费。
回去宿舍里喝了羊奶,膻味儿令他难以适应,出了教学楼,哈里拜一早就等着带他去食堂用餐。
祖丽悄悄告诉吴淮:“校长夫妻特意赶来食堂给你做早餐的,怕你第一天来不适应,想着要让你吃好,这里平时都没有早餐。”
吴淮心里很感动,但早餐就是馕和羊肉饼,吃惯了北方的素淡,吴淮这顿饭实在是难以下咽。
他怕辜负了哈里拜夫妇的热情,强迫自己全部吃了个干净,但升旗仪式前却开始闹肚子,他做支教的第一天实在是有些狼狈。
司机心很细,他是发现吴淮水土不服的第一人,在结束了晨间升旗,他给吴淮买来了治拉肚子的药,还说带他去学校后面逛逛,距离上课还有半个小时呢。
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比比划划的,也都能明白了七八分。
这会儿正好赶上日出的尾巴,凌晨5点的太阳开始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吴淮站在黄沙小坡上望着眼前一望无尽的大漠,偶尔会有沙子吹到脸上,但他却觉得内心格外宁静。
司机的名字是尼加提,他说自己的儿子就像吴淮这个年纪,他尽可能地比划出吴淮能懂的手势,再配合吴淮的理解,大概能明白尼加提在说学校的事情。
“学校里的孩子们很腼腆,不像县内小学里的那些孩子,这里的缺乏自信,可他们很听话,也一直盼望着你的到来。”尼加提的笑容非常真诚,“我们都很感谢你能出现。”
吴淮明明还什么都没做,从昨晚到今早,都是他们在照顾着他,却又在不停地对他表示感谢。这令吴淮心中有些动容,他对尼加提点点头,回应着对方的信任。
—— 引自章节:第4章 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