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yd521zbsd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4-05 11:45:16
状态: 完结
字数: 9.71万字
阅读人数: 18.71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吏官之女徐蕊,在经历一番努力之下,在汉京经营了一大片铺子,与作坊的故事,主人公既是一个才女,又是一个商业奇才。
【目录】
第一章,穿越便入古代仕家。
第二章,囡囡的满月日常。
第三章,囡囡三岁了。
第四章,囡囡解决荒年缺菜问题。
第五章,原来野菜,柳芽也可以食。
第六章,居然真的成了。
第七章,困难之时的救命粮。
第八章,将野菜食法告知族人。
第九章,禾农纷纷采柳芽。
...
第十章,一树梨花香满院。2025-04-05 11:45:16
【原文摘录】
今年医大毕业后,便在这里实习,己经有三个月了,这一夜正好赶上她值班,她忙了一晚,回到值班台之后,坐下,刚揉了一下眼眶,想休息一下眼睛,便意外的穿越了。
此时。
汉时,余阳郡小渔县府的后衙院子里。
西厅房正人来人往。
今日,正是小渔县府的县令徐明家的夫人小董氏分娩的日子,这也是她的第一胎,所以时间也有一些长。
此时,季节正值梨花盛开,一院子的梨花,像是一片白雪,除了一片片诱人的梨花香之外,景色也是十分迷人。
县府后衙这个院中的梨花树下。
有一个小竹亭。
亭子中有一张小石桌。
也是平时小渔县县令徐明,平时天气暖和时候,用来喝茶时用的。
但是现在亭子中已经坐满了几个人。
一个是徐家的家主,也就是县令徐明的阿父徐有业。
另一个是县令徐明的家兄,徐林。
县令徐明的阿父徐有业,以前是一个夫子,现在住在离小渔县不远,五十里外的一个小山村里。
而家兄徐林则是这个小山村里的一个村正。
已经有了两个儿子。
大子徐垒已经十四岁,可以上山打猎了,长的像他阿父,身强力壮的。
二子徐义,长的比较秀气,正在读文。
今日听说徐明的娘子董氏分娩,家中只有家主徐有业,大子徐林,及家主老媳王氏,及大子媳小王氏四个人套了牛车前来,而他们两个小子则被留在了家中。
时间过的很慢,到了快到晌食的时候。
西厅房才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
一会儿接生婆子便打开苇帘走了出来。
对着院子中的几人,行了个礼。
"恭喜大人,娘子生了个囡囡,白白胖胖的,是个有福气的。"
徐明点了点头,冲旁边的管事示意了一下。
管事李定立马上前急走几步,递给接生婆子一个钱袋。
接生婆子喜嗞嗞的接过钱袋,塞进袖口,又谢了一个礼,然后转身又进了西厅房。
过了一会,西厅房便出来人去了灶房,要了灶上炖好的稚鸡汤进去。
又过了一阵,家主徐有业的老媳王氏抱了一个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棉襁褓出来,到了竹亭之后,才小心的打开襁褓,露出里面婴儿的小脸。
真的是一个玉啄一般的小囡囡。
此刻虽然闭着眼睛,抿着小嘴,却一下俘获了这几个大男人的心,毕竟他们感觉这个柔软的小囡囡,长的太可爱,太贴心了。
正好一阵梨花的清香飘来。
徐家家主徐有业回头看了一下,那几株满树盛开的梨花,不禁心中一动。
正好可以从中取一个蕊字。
预示这个小囡囡,以后长的秀丽,温婉,才貌动人。
他于是把取这个字的事给其他几个人说了,其他几个人也都非常的赞同,还一直说这个字取的好。
—— 引自章节:第一章,穿越便入古代仕家。
初生的小娃娃比较喜欢嗜睡。
这样一直吃吃睡睡的过了三天之后。
小徐蕊便睁开了眼睛。
她的小眼睛叽里咕噜的在襁褓里转了几圈之后,才发现她现在是身处在一个木制的房子里面,房间的墙壁,与地面几乎是全用上了木头。
就连她所处的床榻也是用木头做的,木榻也做的比较低矮,比地面高不了多少。
但是房中的地面上挺干净的,上面铺了竹席,走在上面的人已经除去了麻鞋,就只穿着麻布袜子在竹席上走来走去。
阿母董氏穿着她从后世的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的汉服,棉服上绣着简单的云纹,阿父徐明的衣服也是,不过他的衣服颜色比较深黑一些而己,阿母董氏的衣服颜色,则是比较浅。
并且现在,虽然是白日。
但是房间里的光线,却不如后世的房间的白昼那样光亮,木窗上好像贴的是一层薄薄的油纸,显得房间中光线的颜色,虽然还是白色但是有些发淡。
徐蕊看了一会,觉得小脖子有些累,她现在还小,转动不了脖子,只能拚命的扭了眼睛,尽可量的往旁边看,但是一会儿之后,她便也就支撑不住了。
迷迷糊糊之中,她又累了。
于是便不知不觉的睡了过去。
就这样终于过了一个月。
她才慢慢的变得清楚,并长开了些。
而且她们家里,也给她准备了一个满月宴的仪式。
满月那日,外公家中的人也来了。
徐蕊也见到了外公董置。
一个当地的大儒。
另外还有两个舅舅。
大舅舅董堇也是县府的一个吏官,不过他任职的地方在隔壁县府,县府叫新平县,现在在新平县令的下面任主薄,今日也是特意歇了值,前来给小外孙女祝满月。
另外一个小舅舅董宣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有些少年心性,见到徐蕊的时候,还悄悄的摸了摸她的脸,一脸笑嘻嘻的坏象。
一看就是一个皮的。
好在阿母董氏没有生气。
只是说他一句,小孩子皮肤嫩,别没个轻重。
说的董宣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的躲到一到一边去了,一边小声嘀咕,他就是因为从学塾听其他的士子说,小孩子的脸蛋,像稚鸡蛋白一样又白又滑,所以他才想要摸摸试试看的。
结果被大舅舅董堇听到了,狠狠的敲了一下他的头,疼的小舅舅董宣抱头就跑。
也原谅小徐蕊不厚道的笑了,虽然她笑得也很无齿。
因为她本来就还没有长出牙齿来。
接着便是阿母董氏,替小徐蕊收下他们送来给小徐蕊庆祝满月的礼物,有小孩子的衣服,有小孩子的饰品,比如手镯。
—— 引自章节:第二章,囡囡的满月日常。
家业徐有业他们一家住在离小渔县府五十里外的一个小山村,村子的名字叫柳山村,因山村外东面有一条小溪,溪边有许多柳树而得其名。
徐家的老宅建在柳山村的最东面。
是一个石墙草屋比其他家宅略大一些的院子。
院子有六大间。
正屋上房有两间。
上房东面一间是正房堂屋,兼招待客人的地方,而徐有业与王氏便住在上房西面那间房里。
现在徐蕊来了自然是和他们住在一处。
王氏从西边房间中,又让徐有业给小徐蕊搭了一个小木榻,又立了一面小木屏风,专门给小徐蕊睡觉。
听说了小徐蕊很调皮,不老实,她得看着她,现在二子只有一个小囡囡,另一个虽然已经在肚子里,但是现在尚不知是小子还是囡囡,所以现在这个囡囡也一定要替他们看好,千万可不要出了什么事。
院子中的草屋除了上房两间之外。
东面,西面又各有两间。
东面的两间,其中靠北一间住着徐有业的大子徐林,与小王氏。
靠着的另外一间,则是住着徐有业的长孙徐垒,与次孙徐义。
现在的家主徐有业,也就是小徐蕊的阿爷以前是一个夫子,现在年纪大了,又因为二子己经出了仕,便不在塾馆里教授书文,只是留在家里给次孙徐义启蒙,加教习书文,以盼着次孙以后也能出息,像他二叔父一样也能考上吏,到其他县府做一个小官。
这样他们徐家就可以扩大门楣了。
大子徐林先前去了征军。
回来后,便娶了阿母王氏娘家一个远房的侄女小王氏,现在己有两子,他也己经做了这个柳山村的村正,并且他的大子徐垒也己经十四岁了,而且性子也有些像他,不喜欢习文,倒是喜欢和他一样善猎,没事便带上他以前在征军中用过的旧弓,到村后的山上,去猎一些野免或野稚鸡之类的回来。
不是上坊市换一些铜钱,便是给家中添一些肉菜。
而二子徐义,则长的文文弱弱的。
从小只是喜欢读书,现在已经六岁,每日和他阿爷徐有业学习诗文。
现在跟着阿爷徐有业学了有两年了。
连家主徐有业也颇有看好他,觉得他也很有二子徐明的学习之风,将来也一定能考中吏,出仕做个小官。
当然剩下的院子西面,那两间房。
自然就是徐明还未出仕前住的。
现在徐明己经出了仕,所以这两间房此时都是空着。
—— 引自章节:第三章,囡囡三岁了。
小徐蕊坐在阿婆的怀里,听王氏长嘘短叹,说着今年秋后的收成,及菜食的缺乏。
徐家家中共有五亩多田,都是旱田,汉时禾田轮垧,也就是半垧地,也就是后世的五亩田,因为是靠着山角,又都是旱田,所以每年大都是只种了一些黍米。
因为今年春旱。
又缺少雨水。
汉时的水利灌溉条件差。
每家大都是禾田靠天吃饭,靠老天爷赏食。
所以王氏他们便担心,今年春上雨水少,影响黍米秋时的收成。
天旱自然粮贵。
去年的黍米己经卖了,换了铜钱,作为家用。
现在也怕春上黍米不够吃。
小徐蕊坐在阿婆王氏的怀里,小眼珠子转了转,现在季节己经二月中旬了,禾地里面的野菜也该长出来了,如果挖些野莱掺在黍米中做成莱食,不是一样的可以充饥。
于是她便化身小磨人精,要阿婆带她出去玩。
王氏也己经年纪大了,有心带娇娇小囡囡出去,又怕有个闪失,刚好这时,大长孙徐垒从外面回来,于是她便灵机一动。
招呼了大长孙徐垒过来。
对他说了小囡囡想出去玩的事。
徐垒本来就喜欢这个白白娇嫩的小堂妹,听阿婆一说,立马便同意了,于是拿了家里的一个竹篓,把小徐蕊小心放在竹篓里,背在肩上出了门。
临出门时,小徐蕊又让大堂哥徐垒又拿了一个竹篮和小药锄,说是出去挖野花用,徐垒也听话的带了。
王氏叮嘱了大长孙几句也便让他们出门了。
大长孙徐垒平时办事向来成熟。
王氏也是放心的。
于是徐垒背着小徐蕊便出了门,一直走到了家中的禾田那里,他也原是想着先去禾田那里看看,黍米地里有没有野草可以锄,顺便干点活。
堂妹小徐蕊小。
把她放在地头,他小心的看着她就是了,现在禾田的黍苗还没有一尺高,可以看着人,随便让小堂妹捋几棵野花,也权当是一个情趣罢了。
弟弟徐义小的时候,他便是这么看的。
不过弟弟徐义四岁的时候,便不愿让他再看着了,而是让阿爷教他学文,也让他感到有些失落,感觉弟弟也不喜欢他了。
到了禾田地头。
小徐蕊便让堂哥徐垒把她从背篓里放下来,然后迈着小短腿,走到禾田的黍苗垅间。
许多水绿的野菜立刻出现在她的眼前。
古代的土质好,虽然黍米收成少,那是因为种子的原因,但是野菜因为在古代没有打药之类的事情,反而长的十分肥大,所以小徐蕊想,这些都釆了回去,再掺上一些黍米,肯定能撑上一段时间。
所以她也不再多想,直接便上了手。
—— 引自章节:第四章,囡囡解决荒年缺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