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泉不争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4-12 06:59:21
状态: 连载
字数: 9.35万字
阅读人数: 12.88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有关等待的故事。这故事并不只属于男主自己,它属于所有经历过青春,拥有过爱情的我们。这个故事里面有你,有他,有我们任何人曾经的影子。1998年,年仅18岁的文学青年马军在网络上邂逅了比自己大九岁的微风,并被微风的才气所吸引,从而爱上这位远在德国的才女姐姐。为了在微风的家乡等待她回来,马军开始只
【目录】
第1章 相约九八
第2章 马军的第一部电脑
第3章 “巨额”的电话费
第4章 微风回国
第5章 终于要见面了!
第6章 初见微风
第7章 第一次离别
第8章 网络交流
第9章 马军的北京梦
...
第10章 北京情结2025-04-12 06:59:21
【原文摘录】
如果说金庸先生笔下的“萧虚段”三人结拜是因为英雄相惜,那马军与微风的相识就应该算是才子惜才女了。
有段时间,马军混迹在各类网络论坛,在论坛里发帖,通常都是他自己写的一些豆腐块,偶尔也发一些酸文。此时的马军已经是国内某家收藏类杂志的特约记者。于是马军便把这个业余职业作为自己的网名“记者”。
马军爱好写作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也说不清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是个大老粗,对写作这种细致活儿肯定是一窍不通,母亲虽说是个中学语文教师,但平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学生那里,对马军也差不多属于放羊,马军甚至觉得对于母亲来说,她的学生们比自己更重要。从小学起,马军的学习大多都是姐姐负责,直到姐姐远赴外地读大学为止。姐姐从前倒算是个文学青年,喜欢读北岛顾城等人的诗,也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姐姐离开家后,她留在家里的书就成了马军上英语课时打发时间的工具。实际上马军并不喜欢姐姐所喜欢的那些文字,他觉得那些文字做作,太酸。他喜欢金庸先生的仗剑天涯,老舍先生的市井人物。但此时也就只有姐姐的书能让他从中吸收些文学的养分,他也没有其它选择。
起初马军发的帖子被微风批评,随后马军开始跟帖辩论,再加上其他看客的跟帖评论,有的是向着微风,也有为马军说话的,一来二去一场文明的骂战就这么开始了。到现在,连马军都忘记了那是篇什么文字,微风到底说了自己什么。他只记得帖子在短短一个星期,竟然产生了一百多条评论,当然多数还是马军和微风的辩论。微风言语犀利,有时还略带点挖苦之意,总会用“这位记者先生”做引子。这似乎让马军很不舒服,有时甚至惹得他想骂街。这能怨谁呢?谁叫你开始就想用这个网名来标榜自己呢?
这事折腾了差不多一个月。微风每次批评都直击马军文字的要害,马军虽然嘴上不服,但心里却渐渐地被这个叫微风的家伙的评论所征服,早先的气氛情绪不知何时竟化为了对微风的佩服。马军服软了,不再和微风辩论,而是主动给微风发私信,表示想握手言和,并且向对方要联系方式。就这么马军认识了微风,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 引自章节:第1章 相约九八
马军没有把自己找工作的事告诉微风。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是下等人的工作,如果微风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有可能会被微风嫌弃,而不再里他。有时,他对自己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在乎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姑娘,就是因为读了姑娘给他发的几篇自己写的文字吗?即使马军这样想,但他的心似乎已经不受自己的控制。他渴望多了解微风,并且渴望微风也了解他。马军还是一如既往地每天跑网吧,他和网吧老板说好了,每次上网就10分钟,这十分钟足够他打开电子邮箱,并读完微风发来的新邮件,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做,因为这10分钟,网吧老板只会收他五块钱,这比按小时收费可以省下足足的10块钱。马军现在必须节约,甚至连早餐也可以不吃,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就在这一年的初秋,马军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电脑,虽然配置很低,但对于马军来说,这确实自己最贵重的家当了。为了买电脑,马军攒了半年多的钱。马军每月的工资只有400块,他每月要拿出一百块用来去网吧,他会把剩下的钱全攒起来,外加自己偶尔爬格子赚的那点微弱的稿费,半年的时间竟然攒下了四千多。在当时,对于家庭来说还算是一种奢侈品,一部配置普通的电脑也要一万左右。恰好马军有个同学,在电脑店工作,对电脑精通。马军就找到他的同学,同学建议他自己组装一部,这样在价格上能便宜许多。即使这样,各种硬件加在一起算下来也要九千多,这还不算加工费。这把马军难住了,马军不愿意再找父母伸手要钱,他只能向远在他乡的姐姐求助,此时姐姐已经大学毕业,留在当地工作几年了。于是他厚着脸皮给姐姐写了一封信,他知道姐姐最疼他。信寄出几天后,马军真的收到一张汇款单,上面清楚地打着数额伍仟元整,这是姐姐在外地辛苦打工,一点点攒下的。
同学教过马军怎么连电话线上网。电脑搬回家后,马军迫不及待地把电脑连上家里的电话线,然后开机,设置,拨号,一阵略带旋律的嘟嘟声过后,这个方方正正的大脑袋终于和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取得了联系。
起初,马军和在网吧里一样,每天只上网十分钟,只是接收个邮件,这似乎比在网吧上网省钱,至少不用每天往网吧跑了。
—— 引自章节:第2章 马军的第一部电脑
“我还不困。”马军总是这么回复。此时,在马军的电脑桌上摆着一个大号烟缸,烟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已经哈欠连连马军一边用吸烟的方式提神,手指一边在键盘上敲打着,他要利用好这宝贵的几个小时,尽可能地打更多字。精疲力尽的马军要等微风休息,才舍得关机,上床眯瞪个把小时,然后又要起床去上班。偶尔遇到微风有事,她会事先给马军留言,让马军不用等她,早点睡觉。这时候马军会失望,不过也会遵从微风的指示,早早地上床,闭上眼睛,脑子里一遍遍过着微风在网络上跟他说的每一句话。
那段时间,马军的生活日夜颠倒,他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到半夜他会异常兴奋,但白天的他却显得精神涣散总想睡觉。一次,他竟然因为操作失误,将汽油喷到客人身上,好在当时周边没有明火,不然第二天报纸一准儿会刊登一则新闻“昨日,本市某加油站发生自焚事件,公安部门现已对本事件展开调查。。。”
这事发生后,马军的工作肯定是不能再干了,司机大哥还算不错,并没有要求马军赔偿。马军瞒着父母丢工作的事,每天早晨自然出门,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在街上闲逛,等着下班时间好回家。他心情不算很好,此时唯一能给他带来一丝阳光的便是等深夜时,自己又可以跟网线另一端的微风相聚。那是他最期盼的时刻。
月底的时候,电话局寄来了一份让全家人吃惊的账单。当月的电话费从往常的几十块竟然暴增了十倍有余。起初父母认为是电话局账单打错了,为此父亲特意跑到电话局质问。可人家怎么会错呢?父亲拿着账单明细回来后就把马军暴揍一顿。
(四)
电话费事件过后,家中电话缴费的负担落在了马军肩上,这也是父母对他无节制用电话线上网的一种惩罚。马军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种对当时的他来说比较残酷的惩罚,他只能多写写东西,多投稿,用微薄的稿酬来勉强负担这笔让他感到压力的支出。父母此时还不知道他把工作丢了,不然也不会这么做。马军有了收敛,他不再像往常那样整晚泡在网络里,但每到午夜时分那个方方正正的大脑袋就像一个魔法师,勾走了马军的魂儿。
“你最近怎么了?这么久没见到你?”一次微风在QQ上问马军。
“没怎么,最近工作忙。”马军对微风隐瞒着事实。
“你最近还好吗?”微风问。
“挺好的。”马军答。
“你总是这么熬夜,身体会吃不消的。”微风很关心马军。
“不熬了。”马军说。
“那你以后要听话,好吗?我不想你因为陪我,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微风说。
—— 引自章节:第3章 “巨额”的电话费
对于马军来说,微风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在他的心里微风只有一个少女的轮廓,是一个亲切的影子。他时常会想象着对方的样子,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或许带还一副眼镜,翘翘的小鼻子,薄薄的嘴唇,笑起来双颊会有两个小酒窝,两条马尾辫搭在双肩,身着碎花的连衣裙,裙摆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一副斯文的面孔,还带着青春的气息。。。那是马军喜欢的样子。
千禧年的春天,马军渐渐从外婆去逝的悲伤中走出来,似乎一切都归于正常。他依旧每周一次,利用网络和微风交流,外婆去逝的消息也始终没有告诉过微风。
“你想见我吗?”突然有一天,微风这样问马军。
“想,但又不想。”马军答。
“为什么不想?难道你不想知道我长什么样吗?”微风问。
“当然想,但我们离得那么远,想见又能怎样?”马军随后打出一个无奈的表情。
“再给你个机会,说真心话,到底想不想见我?给你五秒钟回答。过时不候。呵呵。。。”微风的话就像是出自一个调皮的小姑娘。
“想!”马军干脆地打出一个字。
“那好,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微风说。
“怎么给我?”马军问。
“不逗你了。告诉你吧。本姑娘回来了,现在就在北京。”微风说。
这一切来得是那么突然,让马军有点蒙。此刻,自己是该喜悦?还是该兴奋?连马军自己都不知道。他猜自己一定是在做梦,或许是微风在有意逗他。
“你回来了?”马军问微风,想再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嗯。回来了。刚到北京。现在在酒店。”微风说。
“你不就是北京人吗?怎么不回家?”马军还是不太相信这是事实。
“这次回北京是出差,报社有任务的,所以统一安排在酒店。我一到酒店就开电脑,想把消息告诉你呢。看我对你好不好?嘻嘻”微风又显示出自己调皮的一面。
“我去北京找你?”马军说。
“不用。我会去找你的。”微风说。
“那什么时候?”马军问
“我在国内要呆两周左右?就下周六吧。我去天津找你,你请我吃天津包子。”微风说,还在对话框里打出一个调皮的笑脸。
“那我去车站接你?”马军说。
“不用,你要等,太麻烦,我们定个地方吧。”微风说。
“那就在天津站的世纪钟下吧。你知道世纪钟吗?”马军说。
那时候,世纪钟还是天津新建成的一个景点。
“我在新闻里见到过,那我们就在世纪钟见吧。”微风说。
“可我怎么认你呢?”马军那时还没有手机。
“我给你一张我的照片吧。”微风说。
—— 引自章节:第4章 微风回国